向艷萍
今年暑假的8月6日,我把它定位為難忘的“幸運日”,那天,我在手機上看到教研室譚全老師發過來的一條短信:“你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被評為省優了,恭喜!”省優,這個結果著實令人高興。一節課或是一篇論文獲得一個省優對許多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但這對于我來說是來之不易,因為我曬的是一門新型學科,它無章可循,完全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心思去原創。評優無疑是對我連續兩個月辛勤付出的肯定,說明我的思考、我的探索、我的努力最后都是有效行為。細細想來,這節課的可取之處在于:
一、充分體現了學科特點
這節課不論是在內容的選擇、課時的安排、活動的開展、教師的定位等都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學科特點。在活動的六個階段中能及時抓住各種生成性問題及時解決,每個活動組的流程大致相似,但又有不盡相同的活動側重點:源頭組——重采訪;現狀組——重反思總結;宣傳組——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多種方法宣傳;歌詞組——重收集、改編撰寫;唱作組——重學唱、傳唱歌曲。
二、充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兩個多月的活動中,全體學生人人參與活動,個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合作的驚喜,并且每個學生都能發自內心評價自己和伙伴們在活動中的收獲。有的說,我了解采訪的整個流程;有的說,我學會了照相、攝像;有的說,我會主動總結活動得失;有的說,我會撰寫活動方案,掌握了擬定計劃的基本步驟;有的說,我知道了團結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有的說,我們學會了設計活動方案,并且寫得語言通順,有理有據,這是我們大家的成績,值得驕傲,我們在活動中體會到了快樂;有的說,活動之前,對土家族山歌沒有什么了解,這次活動后,我真的很喜歡自己的民族,喜歡唱土家山歌了……
三、充分體現活動的實效性
整個活動分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展示成果、總結拓展四個階段進行,歷時兩個多月。全班80名學生按照源頭組、現狀調查組、整理宣傳組、歌詞探究組、唱作組等分頭活動。源頭探究組:詳細匯報了他們從確定主題、組員分工到活動成果呈現的全過程。他們在采訪過程中歷經艱辛,從采訪街頭路邊的行人到學校的老師和社區的長者開始,到采訪巴東縣博物館館長、峽江號子傳人等一系列人物,失敗后不氣餒,碰了壁后不退縮,遇到問題去書中、網上尋找答案,并及時總結活動的得失,從而探明了土家山歌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升華了熱愛土家山歌的美好情感。現狀探究組:學生親自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239份,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份回收的問卷,仔細記錄每一次搜索的信息。當活動受阻后,他們首先采取小組商討解決,再次受阻后才請家長支招,請老師指導后,及時調整下一步活動計劃。通過大量問卷,他們有了探究結果——土家山歌亟待傳承,由此,小組成員寫下了幾十份倡議書、通訊稿、廣播稿貼在學校專欄里,發在校園網站上,投給學校廣播室。宣傳整理組:學生通力協作,群策群力開展活動,成效顯著。小組長帶領大家,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計劃,還在活動中期舉行心得交流會,需要的資料和遇到問題總是通過到圖書館翻閱資料、上街采訪長者、上網查閱信息、詢問親友等辦法解決。歌詞探究組:學生擬定了實在的活動方案,建立了小組成員QQ群等聯絡方式,每次實地活動遭遇拒絕后,及時調整計劃繼續開展活動,他們先后去縣文工團聽歌、學歌、抄寫歌詞,在學校找音樂老師學歌收集歌詞、網上收集歌詞等,通過他們的努力,整理編輯的《土家山歌歌詞集》順利出爐。唱作組:他們呼喊著口號“唱山歌我最棒”登上講臺開始匯報,生動地講述了他們去巫峽廣場、纖夫旅行社、去大山深處的鄉村、去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居住地、去山歌演唱的聚集地——茶廠學唱山歌,在學校請教音樂老師,跟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指導教師學唱山歌,到社區請教“老者”教唱山歌。成果展示現場,學生集體演唱了《十指尖尖》《峽江號子》等歌曲,熱烈的氛圍感染了許多人。在這次活動課實施過程中,我采用多種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大大體現了活動的實效性。
四、充分感受到磨課的魅力
打磨一節課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但是能收獲到成功和小幸福。因為在反復的打磨中你會發現問題,找到不足,利于課在短時間內良性循環。這節課在成果展示階段精美的課件和精煉的臺詞就是我和孩子們反復磨出來的,我們在多功能會議室、教室、家里一次又一次對著同學、老師、家長進行演練,看重點是否突出、各個環節的銜接是否自然、語言是否精練得體、站姿是否端莊……找出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不厭其煩地進行整改。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節課在匯報時學生精煉流暢的語言和大方得體的表情為整節課增色不少。
其實就這一節課而言,可以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面對這門新型學科,我們探索的路還很長,現在對我和孩子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我們在乎的是過程,只要我們師生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成長起來,就算我們成功了。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