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婷
摘 要:音樂教學是小學階段各學科教學中地位比較特殊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學能夠良好地塑造學生的藝術氣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音樂教學能夠良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而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所有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達到的教學目標。因此,結合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淺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創新;策略探討
經過諸多的教學實踐證明,音樂這門學科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鑒于此,作為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師應該牢牢地把握這門學科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貫徹執行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以音樂學科的課程教學為基礎,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如何有效地運用音樂教學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如下。
一、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對于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要從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開始,因為自主創新的過程就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下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只有學生真正地能夠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探索求知,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階段音樂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為很多教師過于追求學生成績和能力的提高,而過分地占有課堂,學生在課堂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這樣長久下去,學生勢必會產生思維上的惰性,不愿意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音樂教學本身就是需要學生自主地體驗和感受,例如,對于一部音樂作品的賞析和學習,如果教師把所有的答案和教學目標都全部地灌輸給學生,那么學生的感受就完全是從外而內接受而來,而不是從內而外的產生出來。因此,要對于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音樂這門學科的獨有特點來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出來,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主體意識的作用之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不斷的創新嘗試。
二、發揮音樂的無限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音樂是一門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完全地將音樂進行知識化和技能化,忽略了音樂自身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這就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出現程式化和機械化,教師過于重視對于樂理知識和節奏知識的講述,而忽略了音樂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這就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興趣退化的現象,而興趣的退化則必然會導致其自主創新欲望的淡化直至消失。因此,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教師要不斷地發揮音樂的感染力,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從而激起學生想要自主進行音樂學習的欲望,然后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和革新。如,對于一首歌曲的學習,教師首先要先讓學生深入地學習和了解整首歌曲,然后再讓學生感受這首歌曲創作時作者的心境和整首歌曲所表達出來的真摯情感,學生在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之后,勢必會在心里產生一種屬于自己的對于這首歌的感受,然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可以是在原曲之上的改編,也可以是自行的創作,這樣看似不經意的過程卻是學生自主創新火花的閃現。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在教師的不斷激發之下迸發出想要進行自主創新的欲望,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原有的教學空間限制
所謂的教學空間限制是指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文字和語言所能達到的范圍,由于小學生在想象力和生活閱歷方面的限制,使教師很難在課堂中運用文字和語言來無限地擴大教學的空間,因為學生無法想象得到他們所沒有見過或者經歷過的事情和場景,而音樂的表現力和深邃的意境又無法通過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所以,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來突破教學的空間限制,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解放,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這一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信息承載量大和形象直觀的特點來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插上一對翅膀,讓學生能夠在音樂所締造的奇幻空間之中自由地翱翔,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圖片的觀看不僅能夠加深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更多地激起其自主創新的欲望,讓學生能夠從內心產生想要用音樂進行自我表達的欲望,而這一切都是學生進行自主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之所在。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更應該意識到音樂這門課程對于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音樂這門學科的教學優勢,努力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將原本束縛在學生心靈和思維上的枷鎖摘除,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從而讓學生在不斷地音樂學習中逐步地提高其自主創新的意識,并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尹愛青.當代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研究[M].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200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