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新時期的教育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今天,我們的教育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音樂教育重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引起學習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了,必須創造新的學習方法,才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引導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
一、音樂活動重在培養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就是讓學生主動、積極、獨立地參與音樂活動、音樂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興趣”是人積極探求某種事物的意識及行為傾向。只有當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而穩定的興趣時,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思考、探索、創新,獲取音樂知識、豐富音樂情感。興趣就是愿望,興趣就是成功。興趣從何而來?首先是從求知的愿望中來。比如,我經常發現學生看到一些打擊樂器會感到很新鮮、好奇,迫不及待地要去敲敲打打,這就是學習的愿望。因此,在音的高低的音樂活動中,我就改變過去由老師告訴學生音有高低,并聽辯音的高低的被動學習方式,而是由學生自由結合為四組,每一組選發不同的聲音教具,如第一組——大鼓、小鼓、鈴鼓、雙響筒、三角鐵;第二組——牛、雞、小貓、老虎等動物叫聲;第三組——鐵錘聲、汽笛聲、醉玻璃聲等生活中的聲音錄音;第四組——木琴、電子琴等樂器。然后由學生在敲敲打打、聽聽比比中進行音樂思維,教師只在必要時進行指導,最后學生經過傾聽、敲擊、比較、感受、交流、討論中得出結論:音有高低,生活中噪音有高低,動物的叫聲有高低,沒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有高低,樂器的聲音也有高低。在這個音樂活動中學生始終在僥有興趣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因此,我認為,學生能夠在有趣的操作水平上主動探索并逐步形成有關音樂要素的一些簡單概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參與對一些概念和內涵有了感性的認識,并能夠在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音樂感,體會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二、音樂活動重在參與,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學生的參與,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的活動中,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耳,自主地、快樂地學習,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在設計、實施音樂課程時首先考慮如何更好地挖掘音樂的特殊潛在教育價值,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音樂本身包含了表達、交流、創造的意義,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過程就應該讓學生親自到音樂活動中去獲取表達、交流、創造的經驗,探索、發現音樂意義的所在,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所獲得的有益體驗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例如,在欣賞貝多芬的《歡樂頌》時,由于歌曲音域較窄,便可讓學生用歌唱的方式參與到欣賞的過程中;在欣賞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時,由于該樂曲結構工整,節奏性強,便可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演奏的形式參與到欣賞中;而舒曼的《夢幻曲》旋律憂美,情感平靜溫柔,可采用詩歌朗誦和自由繪畫的形式參與方式;賀綠汀的《森吉德瑪》具有詩的氣質與舞的氣質,我采用了配樂詩朗誦和隨樂舞蹈的參與方式,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語言知覺、運動覺積極參與,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地感受、理解、表現、創造音樂。在活動過程中,我始終考慮的一個原則是:學生能夠參與,學生喜歡參與,參與過程可以有效地強化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音樂享受。實踐證明,多通道參與音樂感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他們對音樂的感覺,更深刻地體會他們是音樂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更強烈地感受到音樂實踐過程帶來的快樂!
三、音樂活動重在體驗,變枯燥說教為學生感受
音樂是體驗的藝術,重要的是學會體驗音樂,從音樂中感受到美,而離開了對音樂的體驗,音樂教學就會回到傳統的老路上去。小學生正處在富有想象的階段,所以,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是音樂教學的一個根本任務。
如,新授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我改變過去“新授—復習”的雙層次介入的程序,而采用了學生多層次介入的程序,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不斷加深認識,加深體驗。
第一層次活動:歌曲欣賞
欣賞木偶劇《到小熊家里去》,教師引導學生創編和練習小動物去做客的韻律動作,學生自由隨音樂做韻律動作、學生傾聽教師范唱。
第二層次活動:學唱歌曲和創編新歌詞
聽唱法初步學習歌曲,說出其他小動物的名稱及叫聲,請學生用3至4種新編的歌詞進行演唱,體會創造性表達的樂趣。
第三層次活動:創編表演
學生討論的方法為歌曲創編表演動作、教師小結、歸納、完整表演。
通過這種精心設計的細致活動程序與活動方式,在以歌曲為基礎教材設計的若干個層次的系列活動中每一個層次、每一個環節都針對學生提出了不同要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說: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對綜合性、游戲性、團體性、參與性、創造性活動的需要,對一個完整的藝術材料,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感知、體驗和表達,促進學生的發展。
音樂活動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思維方式,創設以學生為本的學習形式,為學生的參與、體驗、創造提供寬松、自由的音樂環境與實踐機會,讓孩子在積極、主動的音樂學習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參考文獻:
劉彥君.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改變探微[J].現代教育,200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