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也是授予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舉措。從分析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入手,主要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自學能力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自學能力;語文教法;學習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等學習形式,自主學習更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它要求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要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要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等。強調小學語文課堂中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創造力具有重大作用。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獲取所需知識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其能否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對知識的積累和需求也成倍增長,這就意味著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變得越來越重。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知識體系結構和興趣愛好等,積極主動地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才能不斷發掘個人潛能,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二)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
對教師而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學習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讓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而且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掌握這種學習方法將使學生終身受用。我們一直強調“學無止境”,而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就是通往“知識海洋”的一艘船帆,它能幫助學生實現終身學習的愿望,同時對于教師有效地傳授知識更是意義重大。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自學能力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適當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其自學能力的前提。那么,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可以采取以疑激趣的方式。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來激起學生的自學欲望和興趣。例如,閱讀課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字眼,反復推敲,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其次是以境引境。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畫面或音頻的展示,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來引起學生自學的興趣。此外,還可以采取以讀生趣的方式,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來激發學習興趣。閱讀是學習語文課文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調動自己的多重感官,通過想象和聯想生發出無限豐富的情感。
(二)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要想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并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應該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傳統模式,同時要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認識到自身的無限潛能。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是很強,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注意安排充足時間讓學生自學。比如,運用一些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體會課文,感悟課文,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再通過個人探究的方式自主回答問題。其次,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要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實現語文課堂上人人動手、動口、動腦的良好教學氣氛。除此之外,樹立學生自學信心的關鍵一步,還離不開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對于那些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而對于那些自學過程中遇到阻礙或自學效果不如意的學生,則要正確引導,幫助其解決問題,不打擊其學習的自信心。
(三)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我們都知道在現有的課堂上傳授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教會學生自學方法則能夠使這種有限知識變為無限。可見自學方法的掌握,對于學生學習更多知識至關重要。倘若一個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則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如同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也無法實現學生通過自學獲取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自學方法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開展自主學習。
1.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為了避免學生讀書過程中出現類似“走馬觀花”的問題,教師在布置學生自學任務時,一定要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字詞應該用筆劃出并查閱字詞典,同時還要劃出關鍵句段加以認真理解;其次,教師在講課之前寫教案的時候,要對課文進行充分研究,事先設置幾個具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帶著問題去理解課文,有重點式地學習課文,真正達到自學的目的。
2.讓學生自講自練
檢測學生自學成效好壞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講自練,當然這種方法也可以為學生確定一個具體目標,使他們清楚地意識到本次自學應該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例如,教師在學生自學結束后,可以從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當中抽取幾個學生作為代表,讓他們到講臺上給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講解。講解的內容可以是關于某個問題的具體答案、解答的思路以及思考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等。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自講自練進行歸納總結,挑選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全體學生探討,并給予相應的指正或表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完善整個自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四)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由此可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良好的自學習慣應該是包括多方面的,其中既有閱讀習慣的培養,例如閱讀過程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也有經驗總結習慣的培養,善于總結學習經驗的學生必將達到自學效果的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李瑞剛.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2011(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