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歌唱是高中階段音樂課程中的表演性教學模塊,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學習領域。歌唱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鮮明特點,是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地全面發展平臺。歌唱模塊教學要把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學生的歌唱實踐,豐富學生的歌唱感受,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
一、重視歌唱感受,培養歌唱興趣
教師應特別重視高中生歌唱模塊的第一節課,與學生一起傾聽音樂,一起演唱歌曲,一起彈奏樂曲,一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歌唱興趣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自由、寬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充滿音樂的激情,充滿生命的活力。比如第二單元《贊美祖國》中的兩首作品《祖國頌》《啊!中國的土地》都是學生熟悉的,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學習歌曲。每個小組選派歌手演唱,另幾個小組提建議、進行歌唱指導,然后比賽。學生積極性特別高,學習效果也很好。
二、高度尊重學生,凸顯主體作用
深入挖掘教材,深化教學內容。高中《歌唱》模塊每個單元由欣賞、知識、實踐、拓展與探究四部分內容組成。知識容量大,內容整合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可分兩個部分完成教學任務,即欣賞和實踐。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入欣賞和歌唱實踐中,在欣賞和實踐中掌握、鞏固和提高知識和技能。如第三單元《芳菲田野》,欣賞曲目為《漁歌》《春之聲圓舞曲》,知識和技能為“合唱藝術的種類”“歌唱的共鳴與咬字、吐字”,實踐曲目為《踏雪尋梅》。在欣賞的同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部作品的風格特征、文化背景藝術表現力。聆聽《漁歌》,判斷其演唱形式,并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原有經驗或課外自主學習,了解合唱藝術的種類。歌唱的“共鳴與咬字、吐字”則在《踏雪尋梅》的歌唱實踐中學習、體驗并掌握。
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如學唱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課前讓同學們下載兩個以上版本的《槐花幾時開》視頻,以自主學習的形式反復觀看、傾聽、欣賞、學唱,感受歌曲的故事性,生活氣息和自由爽朗風格;然后按學習小組交流傾聽的感受和學唱的體驗,并討論歌曲中襯詞“喲呵”“喲喂”的演唱方法;最后全體同學研究這首山歌的節奏、旋律特點及其藝術表現力。
三、注重技能訓練,培養歌唱技巧
在歌唱實踐中,要培養學生學會富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歌唱。引導學生學習歌唱技巧非常重要。比如視唱樂譜,能很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識譜能力好的同學帶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既提高學生整體視譜能力,又學會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小組合作。技能訓練中,正確的呼吸方法、有氣息支持的發聲、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歌唱等,都要結合歌唱實踐活動來展開。如在學唱《故鄉的親人》一曲時,練聲曲即為歌曲本身。歌唱該作品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感知和分析歌曲的主題(懷念故鄉、懷念故鄉的親人)和情緒(懷念地、傷感地);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情境。如“我的故鄉在斯瓦尼河畔,多么遙遠”這句歌詞,“遙遠”一詞的情緒是傷感、惆悵的,要用緩慢的速度、較弱的力度和暗淡的音色來歌唱。
四、拓展第二課堂,突出歌唱實踐
第二課堂歌曲演唱的學習重點是感受與體驗,要以演唱的歌曲為線索,適當滲透演唱知識。第二課堂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演唱興趣,而不是系統學習演唱知識。所以,在第二課堂要以演唱的歌曲為中心自主活動。例如,我們排練《木葉吹呀吹》,作品和聲豐富,大量襯詞要求口齒伶俐,演唱靈巧精致,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新穎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要讓學生學會用原汁原味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技巧來演唱作品。我們在排練這首歌時,讓學生反復聽錄音、看錄像,模仿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第二課堂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學生是歌唱活動的主人,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選擇演唱的歌曲、以及演唱形式,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演唱風格,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特點。第二課堂也給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了平臺。幾個喜歡獨唱的同學可以一起分析歌曲內容、曲式結構、演唱方法,設計不同的演唱風格,在反復演唱中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幾個同學也可以合作演唱,比如小合唱、對唱、重唱等形式,自己組織,自己導演,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