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鳳
近年來,發生在身邊的與學校有關的危機事件漸增,有些是個體的傷害事件,有些是群體傷害事件。比如,有學生遭遇車禍、溺水意外死亡;有師生以跳樓或其他方式自殺;有師生患急重疾病故;有學生在跑步過程中倒地猝死;有學生之間群毆致人重傷;有外來人員駕車闖入學校撞人造成學生多人傷亡……這些危機事件,無論是否發生在校園內,無論學校是否承擔主要責任,都與學校少不了關聯,在此一并稱為校園危機事件。
關注“事”,還是關注“人”?
近年來區內校園危機事件發生后,我作為心理教研員參與了其中幾所學校的危機事件心理干預工作,如,某校學生周末意外溺亡,某校校車在校內意外碾壓學生致死,某校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病發倒地后猝死,某校教師假期在家自殺,某校學生墜樓死亡,某校校工意外死亡……
我是如何得之消息并開展這項工作的呢?基本上有兩種情形:其一,上級相關主管部門要求。比如,校車校內碾死學生事件、學生跑步后猝死事件,都發生在民辦學校,教育局社管辦要求組織心理教師進學校開展危機干預工作。其二,有關學校領導提出的要求。比如,學校師生的自殺、墜樓事件。這些學校有的本身沒有心理老師,于是主動提出求助。
更多的學校管理者在處理這些危機事件時態度比較隱晦。記得若干年前,某學校一學生開學前在家中墜樓,由于該校沒有專職心理教師,我提出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學校領導卻以事多為由拒絕了。還有一些學校本身有專職心理教師,當遇到危機事件時,心理老師根據學校師生心理需求,想擴大輔導對象的面時,學校管理層不支持;當心理老師感覺需要輔導的面廣,或自己情感卷入很深,想向區內學校專業心理老師求助,爭取更多力量來幫助開展心理干預工作時,學校管理者以避免事態擴大為由拒絕了。這些管理者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看到的是學校對“事”的“責任”,處理完“事”以后,也就告一段落。
單純從責任角度看,絕大多數事件,學校不是直接責任方。于是,在事件處理方式上,學校很容易關注“事”。
從事的角度,看到的是事件對學?!奥曌u、形象”的影響。學校管理者的出發點:息事寧人,縮小影響,控制負面消息的傳播,維護學校形象。采取的處理方式:“壓”下事情,先理清責任,按校園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做好上傳下達,處理好矛盾糾紛,安撫好相關親屬,做好相應的經濟賠償或補償工作,然后事件告一段落。
從“事”的角度看,學校管理者的處理方式,似乎沒有回避對事件的責任,看似無可厚非。
然而這樣做,學校管理者忽略了對事件中的除開當事人以外的其他相關“人”的責任。從“人”的角度進行考量,危機事件對學校師生的心理安全帶來的影響顯然是被忽略了,管理者維護師生心理安全的責任顯然是被忽略了。
如果以人為本,管理者能看到事件對學校師生心理產生的比較持久的影響,就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要,進行分類分層輔導,做好心理善后工作,更好地維護師生的心理安全。
為什么要關注相關的“人”?
作為學校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危機事件對相關人員可能產生的心理影響。
危機事件打破了人內心的平衡,破壞了人內心安全的假象。心態健康的人對生活有許多錯覺,如:對生活有許多預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生活是公平的、公正的;付出的一定有回報;生活是有意義的;我們不脆弱……如果沒有這些錯覺,人就充滿恐懼。錯覺是對人心理的保護。
危機事件使得平安的人陷于焦慮自責恐慌中,并產生生命的不能預期的、不可抗拒的、無法抵制的、無能為力等等諸多失去掌控的感覺。危機事件還使得人退行,誘發人的心理疾病,如:驚嚇、不停地說、侵入性畫面,聲音和氣味、噩夢、失眠問題、反復出現的念頭、注意力集中問題、驚跳反映、高度警覺、不信任、焦慮、急惹、憤怒、自責、脆弱、頭痛、疲憊、肌肉緊張、情緒錯亂、感覺被疏遠、情感淡漠、抑郁、失憶等等。
研究表明,約30%的人在經歷創傷性事件之后,如果沒有得到專業人員的幫助,或多或少產生一些心理障礙:焦慮、抑郁、軀體形式的障礙(疼痛)、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障礙不易快速恢復。比如,一小學生因為患惡性腫瘤的爸爸在來珠??赐耐局辛鲶w破裂死亡,而陷入深深地自責中;一小學生跟著大人目睹跳樓現場,嚇壞了,不能上學;一中學生目睹同學跑步倒地猝死后,無法開口講話;一中學生在參與搶救哮喘發作的同學之后,驚恐不已,感覺生命脆弱無能,陷入對死亡的恐懼焦慮中……
心理輔導,就是要幫助人們恢復其對生活的信心,恢復對生活的確定感和掌控感。危機事件發生后,“事”的處理相對需要時間短,而“人”的心態恢復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關注人,學??梢宰鲂┦裁??
即時即刻,啟動危機干預機制。
要采取系列即刻處置的措施,將秩序帶入混亂的現場。現場即刻處置包括:控制局面、提供保護、給予安撫、告知家長。
控制局面。在危機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學校領導、心理老師和相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控制局面,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必要時報警求助。
提供保護。保護和提供庇護所:封鎖危機事件事發現場,避免圍觀造成二次傷害;提供安全安置場所,對師生生命安全進行保護,確保人員安全,提供食品、藥物和其他必需品等。
給予安撫。進行篩查,明確現場需要相關幫助的對象。然后,聆聽和接納,像一個關愛的父母,給予簡單的心貼心的關懷。
通常,輔導者要溫和地向學生介紹自己,告訴他們事情已經過去了,局面已經或正在得到控制,他們是安全的;善意的表達,“我在這兒幫你”;如果允許,觸碰(輕輕碰碰);用簡單的語言(過去了,沒事了,安全了);講述經歷、不要強迫;情感支持,給予認同(正常、原因),受到刺激的師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包括軀體反應(例如顫抖、嘔吐、頭暈、胃疼等),和心理功能失調(例如嚴重的退行和情緒紊亂等);對即將出現的睡眠障礙和侵入有所準備(今晚有可能會做噩夢,是非常正常的,有可能睡不著覺。);預約下次會談。
告知家長或親人。在局面得到初步控制后,將學生交給父母、老師或其他救援人員,并交待注意事項。
制定危機事件的心理干預方案。
一般,當天就要制定危機事件的心理干預方案。
成立危機干預小組。主要由學校領導和本校心理老師團隊負責,必要時可請求外校心理老師支援。
收集和公布官方正式信息。詳細了解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和結果,掌握警方、醫療機構對事件及傷亡狀況的正式結論、鑒定。
篩查評估事件的影響程度,確定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對象。
面向全體師生進行篩查,包括事件受害者、目擊者及與當事人密切相關的人(同班同學、朋友等);與事件無關,但聽說該事件后產生不良反應的人;班主任、科任老師或家長、同學、朋友通過觀察發現有異常行為反應的學生等。
制定輔導方案
危機事件發生后,受不同影響程度的對象所適合的心理輔導方式、內容會有所不同。
對篩查出來的對象進行評估,根據其受影響的程度及當前狀態,確定其參加個別輔導還是團體輔導,還是二種輔導都需要。(2)對有傷亡或影響嚴重的班級,要進行特定的團體輔導,進行告別儀式。如果是傷亡重大的事故,或者眾多學生目睹事發經過且造成人員死亡的事件,應有一個全校性的哀悼儀式。
第三,實施團體心理輔導。
危機干預的團體輔導,可以通過小組輔導和班級輔導進行。前者,輔導對象為來自不同班級的受影響的程度相似的、性質相同的需要幫助者,組成小組進行團體輔導;后者是以危機事件當事者所在班級為對象進行的團體輔導。
小組團體成員以8~12人為宜,輔導的過程包括:1. 建立關系。輔導教師平和地介紹自己,簡單說明團體背景及輔導要求,請小組成員輪流作自我介紹。2. 回顧事件。鼓勵小組成員詳細地回憶自己所目睹的事件經過。3. 情緒宣泄與支持。讓小組成員充分表達情緒和想法,輔導教師共情、支持。4. 重建安全感。5. 展望未來、相互鼓勵、結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