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瀟冰
在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以傳播中華文化,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為己任,積極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充實,建立了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強化實踐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新理念,培養了適應社會需求的國際化專業人才。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施
1.優化課程體系,拓展國際視野
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標準和課程設置。歷史專業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西方文化”、“日本史”、“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美國史”、“中外文化交流”等課程,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全球史觀和國際交往能力。在專業外語、史學論文寫作外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等課程中則側重外文資料的搜集整理方法、外文史料閱讀等專業能力培養。
2.利用國際化教學資源,實現課程內容國際化
歷史專業在“課程國際化”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國際交往能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材,擴大國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世界通史課程以《全球通史》為第一參考教材。美國史和西方文化史分別采用了耶魯大學網絡公開課“美國獨立戰爭”和“英國近代史”的國際化網絡資源進行教學,進行了互聯網+教育的初步嘗試,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為了提高國際化溝通能力,不但增加了專業外語課程,而且從2013年開始將通識課大學外語分為大學外語(視聽說)和大學外語(讀寫)兩個部分。
同時,歷史專業善于開發多種課程形式,舉辦跨文化交際專題講座,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2012年和2014年歷史專業分別邀請了法國著名記者、歷史學家貝爾納·布里澤,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鮑勃·卡爾教授為同學們為同學們做學術專題講座。在以學生社團為陣地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創新、開放、國際化特征逐漸成為學生社團活動的共同特征和核心內涵。
3.建立國際化師資隊伍
為了建立一支專業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歷史專業教師一方面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接觸和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和國際先進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堅持出國進一步深造。楊小梅老師在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國際學術會議(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發表了論文《美國對赫魯曉夫下臺之初蘇聯外交戰略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Soviet Diplomatic Strategy Made by US Government at the Early Stage of Khrushchev's Fall);張國明老師在2013年和2015年兩度參加“中國國際易道論壇”;劉中平老師分別參加了南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吉林國際滿族薩滿文化學術研討會、張居正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十二、十三屆明史國際研討會。
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效果
1.熟練掌握歷史專業國際化知識,擁有厚實的國際人文素養基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
通過國際化的教學手段和一系列的課程體系、內容改革,歷史專業學生國際化知識、素養、思維和視野都得到了顯著提高。2013級歷史班以網絡為媒介,利用慕課教學資源,走進了耶魯大學的歷史課堂。學生不但感受到了美國高等學府國際化的學習氛圍,而且以國際化視野學習一段歷史,感受到了東西文化的差異,增加了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從被動地學習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尋知識,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2.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
隨著學生國際視野的擴大化,歷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獨立國際活動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歷史專業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實現了專業留學生培養的零突破。2013年韓國水原大學歷史專業學生金璱琪來我系進行交換學習。2015年又有兩名韓國水原大學歷史專業學生曹惠貞、趙允振進行交換學習。這些韓國留學生與歷史專業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彼此在文化和學習上都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
2015年學生社團邀請來自美國、韓國的部分留學生共同參加了沈陽歷史訪古的活動。同學們對中美文化進行了交流,并結下了美好的友誼。2015年13級歷史班張錄同學受邀參加沈陽大學國際學院和俄羅斯駐沈陽領事館共同舉辦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并代表中國學生發言。
3.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
人才創新能力的鍛煉與提升是國家化人才培養措施的突出效果。2014年學生社團組織了關于公眾參與沈陽歷史文化保護調查的創新實踐活動。調查樣本超過300份,并提交了質量較高的調查報告。2015年學生社團考察了沈大校內的日本護路招魂碑,并對碑上內容做了初步考證。2016年學生社團組織了沈陽地域文化穿越之旅,依次考察了八王寺舊址、三皇廟、常蔭槐公館、火神廟、福勝門,后經朝陽街——中街路——九門路——淡泊巷,先后考察了東三省官銀號、長安寺、吉順絲房、利民商場、汗王宮遺址、明代鎮邊門遺址、沈陽古城墻遺址、太清宮。社團活動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立足遼沈地區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開展了諸多創新活動,實際鍛煉和提高了學生專業創新意識和能力。
4.具備較強的民族責任感、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歷史專業的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責任感。尤其是沈陽大學特殊的地理位置,學生每年都會參加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學生的愛國熱忱在課堂學習中、在社會實踐中逐漸被激發出來。2015年部分歷史班同學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了有關北大營歷史的研究和遺址保護工作調查,既鍛煉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較強的民族責任感。2016年歷史系同學申請了多項省市兩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鋸磁、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內容進行了實踐性研究,并取得了客觀成果,激發了其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