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1929年12月,朔風凜冽的隆冬,新年的氣息悄然臨近。在古田廖家祠堂,毛澤東領導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這就是彪炳軍史和黨史的古田會議。
預備會
從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到1928年朱毛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以及后來建立井岡山根據地,毛澤東頭腦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黨已經拉起了一支武裝,如何保持和發展這支武裝呢?
1927年9月的三灣改編,1929年的紅四軍黨的六大、七大再到八大,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一種思想和另一種思想激烈碰撞,中共領導人從未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求解和探索。
1929年9月八大召開,毛澤東因病缺席,大會“在無組織的狀態下開了三天,毫無結果”。兩個月之后,11月2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上氣氛融洽熱烈,是半年多來第一次團結民主的會議。會議通過三項決議:一是召開紅四軍黨的“九大”;二是建立紅四軍的政治領導;三是糾正黨內各種錯誤傾向,掃除軍內封建殘余。
為了開好紅四軍的“九大”,毛澤東、朱德、陳毅按分工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政治整訓由毛澤東、陳毅主持;軍事整訓由朱德主持。12月初,大部隊開到連城新泉,在此用十天時間進行了著名的“新泉整訓”,為古田會議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陳毅深入連隊召開各種座談會,討論和調查紅四軍存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還帶一些干部深入駐地周圍農村進行社會調查、聽取農民群眾反映。在長汀時還召開了工人座談會,都為起草黨代會決議準備了材料。
12月中旬,紅四軍領導機關進駐上杭縣古田鎮。這里是上杭、龍巖、連城三縣交界處的一個大集鎮,反動勢力比較薄弱。部隊進駐古田后,毛澤東用十多天時間主持召開了各支部、縱隊黨代表聯席會議,闡述了召開“九大”的重要意義,并列舉黨內軍內存在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打罵制度和槍斃逃兵的軍閥主義殘余等不良傾向,號召與會同志充分發表意見。會議分小組進行專題研究。毛、朱、陳分別到各小組參加討論,收集情況。由于充分發揚了民主,大家能暢所欲言。各級黨代表大膽、尖銳地揭露了黨內、軍隊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探討了錯誤思想的根源、危害及克服的辦法等。由于各人認識不同,會上經常展開爭論,大家能敞開思想、各抒己見,又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為古田會議決議起草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九大”作了充分思想準備。聯席會議還研究討論了“九大”代表名額、產生辦法,醞釀了新的前委候選人名單,提出要“政治觀念正確,工作積極,有斗爭歷史”三個條件的人才當選。這次聯席會議實際上成了古田會議的預備會,直接為大會做了各方面的準備。
黨指揮槍
1929年12月28日,紅四軍“九大”在古田鎮廖氏祠堂(今曙光小學教室)召開。會議由毛、朱、陳共同主持。出席大會代表120多人,除代表外還有一些班、排長和戰士代表。大會主席臺上方懸掛著黨旗和馬克思、列寧的畫像,會場里張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反對機會主義”等標語。
大會由秘書長陳毅主持。毛澤東作政治報告,并有多次講話。朱德作軍事報告,講了紅四軍兩年多來歷史發展。陳毅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大會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毛澤東代表前委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為核心的內容《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后來編入了《毛澤東選集》。會議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11人為中共紅四軍前委委員,毛澤東重新當選為書記。
會議通過的古田會議決議,是毛澤東對紅四軍創建二年多來的經驗總結。共九個部分、全文三萬余字。《毛澤東選集》中《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是其中一個部分。決議的中心思想是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設黨和軍隊。
在軍隊建設方面,重點闡明了紅軍的根本性質、任務,重申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指出紅軍是“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批判了“軍事好,政治自然會好”的思想;規定了紅軍的打仗、籌款及做群眾工作三大任務;批判了“走州過府”的流寇主義和盲動主義;規定了紅軍內部的民主制度和建立起正確的軍民、軍政關系,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等等。
在黨的建設方面,指出了軍內黨的建設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核心,關鍵是搞好黨的思想教育,強調思想入黨。要糾正那些來源于小農經濟的絕對平均主義和表現為報復主義、小團體主義、雇傭思想、享樂主義、消極怠工、離隊思想的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強調從思想上建黨的同時,重視黨的組織建設;正確認識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處好少數與多數、自由與紀律、集體與個人、黨性與個性等關系,把民主集中制和黨的群眾路線聯系起來。
總之,古田會議決議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紅軍和紅軍中黨的組織基礎主要來自農民和其他非無產階級出身的成份,還有解放過來的戰士等,部隊又活動在廣大農村,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大量地反映到黨內和紅軍中來。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如何建設成一支無產階級化的軍隊和無產階級的政黨,是毛澤東的政治建軍、思想入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決議稱得上是人民軍隊建軍綱領、無產階級建黨靈魂的意義所在。
會議結束后,在古田會議會址旁的草坪空地上,舉行了盛大的軍民聯歡。以慶祝新年的到來。為了回答一些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此后不到一個星期,即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又在古田一所民居“協成店”里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完此信后第三天,毛澤東親率第二縱隊在勝利完成阻擊敵軍的任務后,從容撤離古田,來到江西革命根據地與主力紅軍會師。
經過古田會議統一思想的朱毛紅軍煥發出了強大的戰斗力,開始了“風卷紅旗過大關”的輝煌征程,連續擊退國民黨的多次“會剿”和第一、第二、第三次“圍剿”。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軍主力在贛西南、閩西繼續擴大戰果,長期被分割的贛南和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鞏固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古田精髓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斯·特里爾在《毛澤東傳》一書中曾這樣評價:“毛真正的創造性在于他把三樣東西結合在一起:槍、農民武裝和馬克思主義。無論在哪一方面,毛都不能稱為先驅者,但他是把三者結合在一起的第一個人。”
南京政治學院劉正斌教授對這三者的結合有如下的觀點:遵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基本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武裝斗爭,并對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士兵進行政治訓練,不斷糾正各種錯誤思想,從而把來自山溝里的農民武裝建設成一支新型的具有無產階級性質的人民軍隊。
這是人民軍隊建軍初期的困惑。從茅坪到永新,從大柏地到長汀,從湖雷到白砂,從龍巖到上杭,一路實踐,一路探索,一路爭論。直到古田會議,才實現了這一偉大的“三結合”。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偉大結合,中國新式人民軍隊終于產生。
而使三者結合的粘合劑,正是古田會議所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長曾漢輝認為:“古田會議的精髓與核心就是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第一是思想建黨,因為當時的情況,從蘇聯來講,馬恩列的思想強調的是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當時中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兩百多萬,全叫他們入黨也只有兩百多萬。中國是以農民為主的社會,全國當時有四萬萬人口,肯定要吸收農民先進分子入黨,這是組織上入黨。古田會議確定的思想建黨原則,不僅要求他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思想上入黨,用無產階級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黨員。”
“第二是政治確立黨指揮槍。三灣改編時就確立的黨支部建立在連上,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但那時只是在實踐上,而古田會議確立的‘黨指揮槍是根據紅四軍當時存在的問題,確立的政治建軍的原則,鑄就了我們軍隊的靈魂。這就是關于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這支軍隊為誰服務,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
在古田會議之后的87年,這個原則成為我們這支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和強大政治優勢,也是我軍的光榮傳統。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還是在革命勝利后的建設時期,這支軍隊在黨的領導下,用毛澤東思想武裝全軍官兵,堅持人民戰爭思想,為了人民的利益視死如歸,所向披靡,戰勝了一個個不可一世的國內外強大敵人,克服了一次次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建設新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