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期延誤主要有發包人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承包人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第三方或工程變更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四種,對于每種工期延誤違約責任的認定問題值得去探討。鑒于此,本文分別展開論述。
關鍵詞:工期延誤 違約責任 認定
一、發包人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因下列情況導致工期延誤的,由發包人承擔由此延誤的工期,且發包人應支付承包人合理的利潤:(1)發包人未能按合同約定提供圖紙或所提供圖紙不符合合同約定的;(2)發包人未能按合同約定提供施工現場、施工條件、基礎資料、許可、批準等開工條件的;(3)發包人提供的測量基準點、基準線和水準點及其書面資料存在錯誤或疏漏的;(4)發包人未能在計劃開工日期之日起7天內同意下達開工通知的;(5)發包人未能按合同約定日期支付工程預付款、進度款或竣工結算款的;(6)監理人未按合同約定發出指示、批準等文件的;(7)專用合同條款中約定的其他情形。
并非每個上述發包人原因的發生都會導致工期的變化,只有發生在施工工序中關鍵線路上的原因,才有可能引起工期延誤,從而引發工期索賠,進而發生工期順延的可能。關鍵線路是項目管理中的術語,是施工工序中最長的線路,即使很小浮動也可能直接影響整個工程的最早完成時間,關鍵線路的工期決定了整個建設工程的工期。
二、承包人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
對于承包人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誤,工期不能夠順延,承包人只能是加快施工進度來彌補延誤的工期,如果最終導致總工期延誤,承包人應向發包人支付延誤違約金,在支付違約金后,工程施工仍要繼續,直到完工,并且,對于完工后的質量問題有義務及時進行修補。對于違約金,雙方應在合同中注明。
案例: 上海加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因廠房需要改建,于2003年2月15日與上海浦鴻建筑裝潢工程有限公司簽訂了建設施工合同,合同中注明,2月19日開工,8月20日完工,工期為180天,工程的總價款為7200000元。在施工過程中,如果遇到工期延誤的情況,在得到監理人的同意后可以順延,如果因承包人的原因沒有在合同約定的完工時間竣工,或者沒有在經過合理順延后及時竣工,那么,承辦人則出現延誤工期的違約,要承擔違約責任,合同規定,若出現違約,則承包人支付給發包人的違約金為每天一萬元。當年的12月31日工程完工。
雖然合同中注明開工日期為2月19日,但是,發包人卻沒有立即取得施工許可,而是在9月5日,已經過了合同約定的竣工日,才將施工許可申請下來。對此,承包人要求工期順延,工期的開工時間應該為施工許可之后,也就是應當從9月5日之后算起,但是,這樣看來,施工的工期為9月5日到12月31日,總工期為116天,與預計的總工期180天相差太大,這種實際完工時間比計劃完工時間提前了近二分之一,在實際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可以確定,開工時間并不是在獲得許可批準之后進行的。并且,合同中并未規定工期順延的更改,所以,法院對于承包人的工期順延不予支持,應按照合同注明的開工日期計算,所以,承包人出現工期延誤違約現象,要承擔違約責任,總的延誤天數為133天,所以,承包人應向發包人支付違約金133萬元。
三、第三方或工程變更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
這里,“有關第三方”指的是某些單位或個人,其與承包方或業主方有某種工程方面的協議、合同關系的,或是受業主方或承包方委派處理合同事宜的第三方。當工程延誤事件是由第三方原因引起時,為了劃清承包方與業主之間的責任.通常按關聯關系進行劃分,即與承包方有關的第三方造成延誤的后果由承包方承擔,而與業主有關的第三方造成延誤的后果由業主承擔。
工程變更是施工合同履行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也是極易引起工期變更的活動,工程變更是合同雙方都認可的行為,是對合同的補充約定,因此不能歸責于雙方當事人。關于工程變更的定義,即指“合同工程實施過程中由發包人提出或由承包人提出經發包人批準的合同工程任何一項工作的增、減、取消或施工工藝、順序、時間的改變;設計圖紙的修改;施工條件的改變;招標工程量清單的錯漏從而引起合同條件的改變或工程量的增減變化。”施工合同的變更事項有可能來自設計的變化,也有可能來自于實際履行。
因工程變更導致工期延長,發包人不順延工期,承包人可能會因工期延誤而向發包人承擔工期延誤的違約責任。因此,當工程變更引起工期變化的,承包人應及時發函要求調整合同工期,具體提前或順延天數應由雙方協商確定,不能協商達成一致的,由總監理工程師確定。
四、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工程工期糾紛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通常是指自然災害或者是認為災害,如臺風、洪水以及戰爭的爆發等,這些都是在雙方簽訂合同時無法預測的,并且面對其發生并不能避免或改變。是個人無法抗拒的影響工程施工的情況。
在發生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導致工期延誤的,當事人應當對能夠證明不可抗力事實的證據進行收集,并提交給發包人證明確系不可抗力造成的工期延誤,這樣才能避免雙方對工期延誤的原因不明產生工期糾紛。不可抗力導致工期延誤的,工期應當順延,而在此期間造成承包人損失的,由發包人或者是雙方約定進行補償。
2、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
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是指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有經驗的承包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可預見的,對合同履行造成實際影響的但尚未構成不可抗力的惡劣氣候條件。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不同于不可抗力,無須達到無法克服的程度,只要克服該等氣候條件需要承包人采取的措施超出了其在簽訂合同時所能合理預見的范圍,對合同履行造成重大影響的,都有可能被認定為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當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發生時,承包人應采取克服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的合理措施繼續施工,并及時通知發包人和監理人,由發包人決定是否暫停施工。承包人因采取合理措施而延誤的工期由發包人承擔。
3、不利物質條件
不利物質條件是指有經驗的承包人在施工現場遇到的不可預見的自然物質條件、非自然的物質障礙和污染物,包括地表以下物質條件和水文條件以及合同當事人在專用合同條款中約定的其他條件,如埋藏于地下未引爆的炸彈、地質勘探過程中未發現的特殊巖石構造、地下管道、有毒水文土壤或異常的地下水位,但不包括氣候條件。雖然不利物質條件與不可抗力均屬于承包人在簽訂合同時所無法預見的,但兩者存在根本區別,不可抗力是無法避免、無法克服的事件,而不利物質條件是可以克服的,只是需付出額外的費用和時間。當不利物質條件出現時,承包人負有釆取積極、有效措施克服障礙繼續施工的義務,承包人因采取合理措施而延誤的工期由發包人承擔。
參考文獻:
[1]馮如.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管理策略研究[J]. 科技風,2014,02
[2]孟憲海. 建設工程擔保制度相關法律問題的研究[J]. 政法論壇,2001,03
[3]葉蓮,莫宗艷,周蹈.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審理中存在的諸問題——兼評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不足[J].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
[4]潘軍鋒.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審判疑難問題研究[J]. 法律適用,2014,07
[5]陳建平. 芻議建筑項目管理的工期控制[J]. 門窗,2014,05
[6]呂輝木. 工期延誤司法鑒定法律問題淺析[J]. 中國招標,2014,43
[7]雷鑫,王鵬.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法律問題分析[J]. 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2
作者簡介:
扈玉海(1974-),吉林省和龍市人,現任吉林誠途律師事務所主任,主要從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