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珍
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
一、國家重視戲曲藝術傳承
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極其重大的進步,政府作出了令人感動的積極貢獻。“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無疑對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有關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方面的一些根本難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關于傳承與發展這兩大問題,早就擺上了有關部門、戲曲團體和業界專家的議事日程。有關“傳承”和“發展”的各種爭論此起彼伏、不絕如縷,文件的出臺、研討會的爭鳴,始終無法取得積極有效的進步。主張傳承的害怕強調發展后會導致傳承的“離經叛道”;主張發展的擔心側重傳承后會束縛發展創新的步伐,無法真正做到發展和創新。依晚輩淺見,在現階段,不妨暫且擱置有關傳承與發展關系的爭論,因為越爭論就越混亂,就無法集中好精力和力量去解決具體的問題。因此,不如以十年為期,在政府的主導和扶持下把傳承與發展問題分開來解決。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兩條腿走路,即從宏觀上簡化分為“傳承派”和“發展派”,相應地在戲曲的從業群體中劃分出兩批隊伍(即傳承團隊和發展團隊),制定和確立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和任務,明確它們各自的職責職能,然后這兩批隊伍同時推進“傳承”和“發展”工作,保證它們兩方并駕齊驅,努力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是成立專門的“戲曲傳承組織和團隊”,二是成立“戲曲市場開發部門”。
《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扎根基層潛心事業的保障激勵機制,大幅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
政府和社會給予了更多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社會大眾更多關心戲曲藝術,但更起作用的應該是戲曲人的自我奮斗。
二、戲曲藝術傳承,誰來“傳”
作為老藝術家,他們對于戲曲傳承的最大貢獻是在劇目、技藝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上。
戲曲的傳承,其關鍵字之一是“傳”,由誰“傳”?如果沒人來傳藝,經典如何繼續?所以,有責任心的戲曲藝術家不是把戲曲的傳承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體現在行動上;他們不是把戲曲傳承的責任簡單地拋給他人與社會,而是自己主動承擔。對于戲曲院 團的演員來說,其表演愿望比較迫切,但傳承積極性不高,一些有遠見的院團管理者在踐行戲曲傳承計劃的同時,如果能把戲曲傳承作為院團責任則值得我們尊敬。
關于老藝術家的稱謂,我們不可回避的是藝術家前面的這個“老”字,“老”的內涵是德高望重,技藝精湛,也是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所以,戲曲“傳”者的主力應該是中老年的藝術從業者,甚至是中青年從業者,他們不但活躍在舞臺上,更奉獻于三尺講臺,化作春泥育新苗。若要后繼者成為優秀的傳藝人,對他們的培養就尤為重要,如 今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各地舉辦的戲曲流派班,吸納各院團的青年演員參與學習就很有意 義,但他們學成之后應該有責任“演”和“傳”,不僅要在大劇場演出,還要下基層到 鄉下去演;不僅在藝術院校傳藝,還要到普通的大中小學甚至是社區、街道與農村傳藝 。
三、戲曲藝術傳承,誰來“承”
戲曲藝術的傳承,第二個關鍵字就是“承”。這個“承”,不是簡單被動的承受,而是承前啟后,繼承發揚。在戲曲演出市場相對萎縮、戲曲院團經濟效益一般的情況下,投身戲曲事業的后來者,需要熱情、事業心和使命感。為了戲曲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具有優秀藝術素養的人來學習戲曲,在他們投身于戲曲事業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給予熱情的鼓勵。
當然,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要有專注的從業者,也要有廣泛的愛好者;不但要有會戲曲者,也要有懂戲者和看戲者。戲曲藝術的承接者,不僅僅是戲曲院校的學生,還應該是所有對戲曲藝術有興趣的人,不論年齡大小,不論職業身份。他們是戲曲發展的基石,有了基石,才有塔尖。然而,現在戲曲在街道、社區的普及率相對較低,部分中小學的戲曲興趣課、興趣班也因缺乏好的師資而難有成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專業戲曲院校、師范類院校和戲曲院團共同努力,培養懂戲曲、會教學的戲曲教師應是戲曲傳承的關鍵。
四、戲曲藝術傳承,傳承什么
戲曲藝術傳承,有人傳藝,有人學藝,這是很好的事情,但還不夠,我們還要看“傳”和“承”的究竟是什么。傳承劇目要看劇目的價值,傳承技藝要看技藝的內涵。在 戲曲觀眾日漸小眾的當前,我們更需要有精品意識和普及意識。在傳藝者日漸高齡、學藝者日漸稀少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傳承優秀的劇目,需要藝術家傳授拿手的技藝。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劇目不選擇,濫竽充數,再加上技藝本就不多,還要留一手,這樣戲曲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戲曲傳承不應只是單個劇目與技藝的傳承,更應是整個戲曲藝術的傳承和藝術精神 的傳承。為此,要學習先輩藝術家的精神,打破劇種的限制。劇種與劇種之間應相互學習,京昆可以互學,京劇與地方戲可以相互借鑒,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各干各的; 還要突破行當的限制,如大學生可以跨行學習,文武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既要學流派,又要突破流派的限制,各具特色,亦可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取長補短。
傳統的戲曲表演教學,其劇目教學十分重要,像京劇的劇目多有流派特色,故劇目教學其流派特色明顯,既傳戲又傳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與戲曲表演元素訓練相 結合,甚至可以分析總結出各流派甚至各劇目的表演元素特色,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學習。劇目教學是戲曲專業院校高年級學生的重要課程,但對于專業院校的初學者或普 通學校的學習者而言,戲曲表演元素學習與訓練尤其重要,這樣有利于明確教學的階段性目標并考核其教學成果。同時,戲曲表演的精華在劇目中有所體現,但其相關表演元素中亦有諸多精華,這些精華散落一地,撿起來亦是熠熠生輝。
《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一年多來,共促傳承發展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藝術基金等都對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給予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機制建設逐步完善。戲曲界呈現出昂揚向上、銳意進取的良好態勢。戲曲工作者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信心更加飽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堅定,回歸民間、服務群眾,以德培藝、德藝雙馨成為自覺。
戲曲界涌現了一批劇目和人才,戲曲演出市場更加活躍,戲曲院團的生存發展環境向好,戲曲傳承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專家指出,在探索戲曲傳承發展中,既有政策引領、又有資金扶持,既有人才培養、又有流派建設,既有市場培育、又有觀眾培養,既有非遺保護、又有改革創新,形成了上下聯動、共促繁榮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