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江蘇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負債式傾向。為此,要通過優化債務結構,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具體而言:要凝聚多元力量,構建融資機制;調整資源配置,化解產能過剩;加快金融創新,優化投資取向。
負債式增長制約江蘇產業結構調整
政府高杠桿債務扭曲資源配置導向。過去江蘇經濟主要依賴“高投資,高負債”的債務格局,即在經濟景氣時,由于經濟自我消化能力較強,債務問題呈現隱性積累形式,而一旦經濟發展趨緩,隱形債務問題就會凸顯,由隱性積累迅速轉變為顯性爆發。對江蘇來說,這種顯性爆發的債務問題將從兩個方面深刻制約著江蘇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是政府結構性投資偏向直接造成普遍性的產能過剩。近年來,江蘇政府性債務主要青睞于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領域和以鋼鐵、水泥、多晶硅等為代表的上游產業,但在官員GDP競賽體制的作用下,這種“一窩蜂”式選擇、急于“鋪攤子”式發展,勢必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結構畸形。二是通過價格扭曲間接導致產業結構扭曲。據統計,2014年第二季度,長三角地區綜合、商服、住宅、工業用地的價格分別為4967元/平方米、8864元/平方米、8195元/平方米和897元/平方米,工業用地價格遠低于其他領域用地價格。受到這種價格扭曲的誤導,資本利用比例會失衡,進而導致產業結構調整舉步維艱。
行業非理性投資阻礙產業結構調整。長期以來,江蘇經濟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傳統制造業,大量投資流向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這種非理性投資會從兩個方面阻礙江蘇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它滯緩了傳統制造業升級的快速推進。目前江蘇傳統制造業大部分已進入衰退期,按理該淘汰的要淘汰,該改造的要改造,但由于投資非理性,過剩產能問題加重,導致了市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它限制了江蘇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進程,資源稀缺性使得在某些行業投資過多,而這勢必會導致在另一些行業投資不足,因而當大量投資流向傳統制造業時,勢必會擠出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
企業高負債融資影響實體經濟發展。據觀察,金融危機以來,江蘇企業借助大規模信貸擴張,負債率不斷積累,常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從債務與息稅攤銷前利潤(EBITDA)比來看,全省非金融上市公司2006年該指標為5.14倍,2013年達到7.20倍。按官方融資成本7%~8%計算,當該指標上升至6倍以上后,企業EBITDA的一半要用來償付利息。這就意味著江蘇非金融上市公司會產生高負債現象,在償還資金時將會面臨壓力巨大,而且這種高負債如果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后還會導致企業失去融資能力,進而使實體經濟陷入負債緊縮。此外,目前所存在的負債“約束過度投資”失效現象也會進一步推動企業盲目投資和擴張規模。這主要表現為:在國有產權和相關制度不完善的條件下,債權的破產約束機制會因行業退出的政策性壁壘而削弱,致使許多企業和投資項目雖然長期難以產生足夠的資產回報,但政府又出于就業、社會穩定等方面考慮,不允許其破產,致使越來越多的“僵尸”企業出現,產業結構調整也容易陷入僵局。
化解負債風險影響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凝聚多元力量,構建融資機制。破解債務風險,清理債務存量,需要有相應的融資機制支撐。對江蘇來說,依據各地經濟金融狀況設計一個規范化、制度化、市場化的地方政府融資機制十分關鍵。對此,一是可建言國家從頂層設計考慮,允許地方政府以適當的角色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通過發行債券、運作PPP模式等,化解政府性債務。同時,還應允許經濟發達地區(如蘇錫常等)通過組建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發展融資為目的、以服務社會為導向的資本性銀行,在開展存貸款業務以及各類中間業務等的支撐下,為政府籌措資金提供實現途徑。二是要構建市場化的融資機制。相對而言,江蘇市場經濟發展較為成熟,對此可考慮利用市場運營規律和機制來規范約束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如通過發揮市場供需規律來制定債券發行價格,使債券價格能真實反映市場狀況;通過利用市場的公眾參與基礎來形成信用評級機制,使信用評級在市場化約束下,按照市場需要及時披露發債資金投入的項目、工期、收益等信息,滿足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
調整資源配置,化解產能過剩。據調查,當前江蘇產能過剩現象已十分突出,嚴重遏制了企業投資的發展空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化取向。然而,為應對產能結構性失調和企業負債非合理性增長,還是要盡量避免用行政手段強制性地擠壓產能,以免造成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嚴重扭曲。對此,可借助市場化的資產重組和兼并方式,通過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調整產能分配結構和優化企業投資組合。具體而言,一是要緊抓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有利契機,通過充分利用江蘇地理區位的天然優勢和經濟發展的先導優勢,在產業梯度轉移的規律指引下,使部分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此釋放過剩產能,為發展優勢產能提供空間。二是要搶抓“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通過資本杠桿和共建聯營等方式組建若干跨國投資公司,要在國家構建“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產能合作的精神指引下,積極“走出去”和“引進來”,即在將產能轉移至國外的同時,也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產能,以此優化產能布局和產業結構。三是要對省內各類型的國家級和省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資源整合和項目重置,如可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綜合創新實驗區的經驗,通過實施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推進創新驅動,以此消化部分過剩產能,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弱化企業債務風險。
加快金融創新,優化投資取向。利用并創新金融工具對于破解負債式增長約束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針對江蘇企業發展屬性,可從大中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個層面,通過金融創新和實踐來優化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首先,從大中型企業來看,一是要通過完善融資功能,有效引導省內巨額存量資金流向,以此對接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江蘇產業結構。二是要利用資產證券化的機會窗口,激活銀行和大中型企業資產,有效發揮資本市場流動性功能,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三是要通過加快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有的放矢地扶持有創新潛力和引領效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其次,從中小型企業來看,一是要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市場,通過加快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二是要加快金融工具的創新步伐,通過加大針對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訂單融資業務、私募債券融資和夾層融資工具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渠道。三是要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小額、快速、靈活的聯合融資機制,在堅持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助推下,引導私募資金、風投基金助力江蘇中小企業成長,從企業成長視角推進產業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
〔本文系南京財經大學徐從才主持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用市場機制倒逼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