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讀過《圍城》的人都知道一個情節:方鴻漸用前準岳父(已逝女友的父親)的錢出國留學,什么本領都沒學到手,覺得不好交差,最后只好買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回國。克萊登大學是騙子虛構的,在現實中并不存在。這種克萊登大學不僅過去時代有,現在也不時偷偷露面。2016年高考前夕,民間機構“上大學網”公布了第五批“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曝光73所虛假大學。2013年以來,該機構已累計公布五批共400多所虛假大學。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市場永遠是由需求決定的,沒有需求,從事某種行當的人賺不到錢,他們一定會洗手不干。“克萊登大學”的泛濫,首先與一些人知假買假有關。明明曉得自己未進過高校,偏要冒充大學生去謀取不屬于自己的利益,比如報考、升職、入戶等,制造假大學的人不前赴后繼才怪。假如我們所有的公民非常誠實,不在學歷上動歪腦筋,假大學再有能耐,也生存不下去。
不過,有一點無可否認,“克萊登大學”的猖狂也與“看守”大學的人過于懶惰不無牽連。堅決打掉假大學,不讓它作孽,應該是教育與公安部門的一個重要職責。前一部門負責“發現”,后一部門負責取締和對當事人的懲罰。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新華網記者在調查中,北京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是說:虛假大學網址服務器很多在境外,國內網監部門難以監管。一些地方教育部門表示,虛假大學的本質屬于電信詐騙,教育部門難以管理;公安部門則表示,如果沒有報案,難以查處。既然認為自己沒有責任,他們也就理所當然地不去作為了。“上大學網”負責人說:幾年來網站公布了這么多批次虛假大學,沒有相關監管部門和他們聯系過。
“上大學網”是個民間機構,人手和精力都有限,人家四年來可以發現400多所虛假大學,我們的教育、公安部門為什么就沒有發現呢?原因只有一個:我們少數公務員被“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生活養懶了,他們只關注職務、地位、收入,忘記了為民眾“守夜”的職責。正是這種敬業精神的缺失,使虛假大學如入無人之境,猖狂無忌地騙人。
每看報刊,總能發現“問責”一詞。我覺得“問責”應該有兩種:一種是上級對下級的追究,這個我們已經做了,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種是民眾對官員的有效監督,這一點我們做得很不夠。當然,民眾是原子化的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跑去政府機關問一通責,這就需要人大這樣的代議機構、政協這樣的監督平臺切實負起責來,以民眾的名義對懶政的官員進行質詢,并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建議。將這兩種問責的功課做到位了,即使“克萊登大學”不能完全絕跡,起碼也不至于像現在這樣猖獗,“看守”大學的人對自己的失職也不敢如此理直氣壯。
無數事實證明:官員的勤政并不都是道德選擇,更多的是制度倒逼的結果。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