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櫻枝
摘 要:中國雜技作為一項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表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而蹬技作為雜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有著極為重要的觀賞性和技藝性,是貫穿雜技的發展的脈流。
關鍵詞:雜技 文化 蹬技
一、中國雜技的起源及發展
中國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新石器時代就已萌芽,最早的雜技節目出現至今至少2500年歷史,為角抵戲。雜技是一門無語言的技巧性藝術,它是人的力量、智慧相結合的藝術體現,是一種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
雜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造就了雜技的獨特品質。雜技藝術 富含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美感,在視覺上給觀眾驚險、剌激的震憾力,給觀眾一種美的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自解放以來,雜技藝術從簡單的技巧表演發展到有樂隊、舞蹈、燈光等配合的綜合藝術表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當代中國雜技已經成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奇葩。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九大方面:第一是特別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第二是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第四是輕重并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第五是超人的力量與輕捷靈巧的跟斗技藝相結合,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有生活氣息,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第七是古樸的工藝美術與形體技巧的結合,第八是中國雜技有著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表演場所均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第九是中國雜技有著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姐妹藝術關系密切。
二、《蹬技》的傳承、發展
以足蹬物的雜技項目叫蹬技。表演者仰臥在頭低臀高的睡墊上,雙腿和上,將各種輕重的道具放在腳上,靠腿的力量,腳的技巧使不同的道具在腳上旋轉,翻騰,改變角度,做出不同花樣的技巧,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難度,使觀眾看見的腳上技巧比平常人的手足靈活。藝術來源于勞動生活,古人們把生活用品,如四方桌、水缸、水桶、梯子、雨傘、毯子等傳承到了現在,這些物件是蹬技的主要道具。在眾多的雜技節目中,蹬技節目是一類大項。古代多為女子表演,表演者用腳蹬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從而形成了真正的從勞作到藝術的升華。由于演員所蹬物件的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節目品種,若按所蹬道具的重量來分,大致有“重蹬技”、“輕蹬技”和“蹬人”三大類。
重蹬技有《蹬板凳》,演員蹬起疊架著的10多條板凳,高度就有7、8米,重有200斤,板凳上再站演員表演各種造型。要求底座演員穩健地把握住板凳的平衡,頂端演員在板凳上完成各種倒立動作,層層有新意,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難度大。
重蹬技有《蹬桌子》,演員蹬起重達50至60斤的大四方桌,蹬桌子既要有重蹬的力量,又要有輕蹬的技巧。演員用雙腳在桌子的平面,呈現出不同角度的旋轉,然后高拋,緊接著用單腳轉起桌子的平面,接著,演員用雙腳在桌子上像跳芭蕾舞一樣,完成各種高度的技巧,表演完平面技巧,演員蹬倒桌子的側面,接著從桌子的前面翻滾到后面,連續快速的翻滾,桌子在腳上像圓圈一樣的打轉,緊熱門著演員用單腿蹬住桌子的斜角,用左腳單腿保持住平衡,右腳前腳掌快速的蹬到桌子腳上,其余的三個桌子腳懸空保持住平衡,還要單腿慢慢的轉圈,讓觀眾看見桌子的一個面。空著的左腿及雙手還要轉毯子。這便是單人蹬桌子的高潮。還有雙人蹬桌子,在舞臺上,觀眾看見的是兩個演員的側面,每個演員的腳上都有一張大四方桌,先助跑,轉圈,然后喊著口令,因為彼此都在桌子上,看不見觀面,只有通過口令來達到雙人蹬桌子的默契。這時聽見其中一人感道:一,二,三時,前面一個演員把桌子高拋,蹬給后面一個演員,后面一個演員也將腳上的桌子拋給前一個演員,這時觀眾看見的是兩個桌子同時在空中拋起,還有桌子側面及桌子腳腿的對拋,這需要長期的艱苦練習,才能達到演出時的默契配合。
重蹬還有《蹬缸》。蹬缸有重蹬缸和輕蹬缸。重缸有200多斤,大缸里可以坐一個大人,然后連缸帶人飛速的轉起來。輕缸一般在30斤左右,缸在演員的腳上飛速旋轉,把所蹬的缸翻好幾個跟頭,一會雙腳躍進缸里,一會單腿轉,讓觀眾看得膽戰心驚。
蹬人也該算是重蹬技的一種。傳統的蹬人屬于重蹬,如今創新的雜技里,底坐蹬的尖子,而上面的那個頂端演員,腳上還要蹬道具各如轉毯子。這就是重蹬輕蹬的雙人結合。這個需要兩個演員的默契配合。頂端的演員,用翻跟頭的方式,翻到底坐演員的腳上,頂端的演員需要做出高難度的轉毯下腰,單腿轉毯,可謂柔中帶剛的優美表現。
輕蹬有《蹬傘》。柔美靈動的雙腿,在彩色的布傘上,做出靈活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如交叉走傘邊,單腿跳傘蹬傘把,快速多樣的在傘上旋轉,四肢同時轉傘,還有更高難度的傘上疊傘,就拿我們團的蹬傘來說,就獲得了第二屆貴州專業文藝獎,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評選特等獎。還有一系列的蹬技就不一一細說了。
蹬技節目與其他的雜技節目一樣,都來源于生活,展示生活,高于生活。這也是一切藝術的發展規律。 據史料《宣宗行樂圖》、《明齋小識》中記載,明代就有了蹬重物、蹬人和蹬長竿等各種技巧的表演。清代著名的女藝人李賽兒的蹬技表演動人心魄:在五張八仙桌上疊搭起比樹還高的臺子,李賽兒在高臺上仰臥,先蹬起數十斤重的大水缸,后蹬云梯,十三歲的兒子小三兒軟腰若蛇,在梯子每格之間翻轉而上至頂端,故意失托,大叫一聲從高端墜落,眾人驚嚇失色之際,旁邊的助演男子伸手將小兒接住,乖巧的小三兒,穩穩地在男子手臂上豎起“燕式平衡”,這種絕活表演,就現在來看也是驚險、高難之極。民國前期的民間蹬技藝人亦是高手輩出,有的女子雙足蹬舞著大缸,缸中還坐有兩名兒童,缸外面站有一名女子,纖纖細腳,金雞獨立,瀟灑地吹著長笛,風姿飄逸,可見當時的表演已經把力技、平衡、形體藝術巧妙地揉合成一體。
近代蹬技種類繁多。比如:“蹬壇子”、“蹬大水缸”、“蹬大車輪”、“蹬梯”、“蹬影壁梯”、“蹬方桌”、“蹬板凳”、“蹬椅子頂”、“蹬人”、“蹬千斤擔”等等。有很多節目已經失傳。
失傳的節目中有“蹬千斤擔”。也叫“蹬雙石”。以前是行香走會中的花會。當年的北平有個名為“雙石老會”的組織,石井平民在一起練功、做場,“蹬千斤擔”就是他們組織的馬戲棚中常演的節目。當時北平很有名氣的關玉和可以同時蹬起5幅雙石和幾名演員,總重量超過1000多斤。他還有一個拿手絕活叫“撤板凳”。他用腳蹬起240多斤的雙石,二節的演員坐杠子上后仰,杠的兩頭各坐著一個人,中間后仰的二節腿上再有一個人起倒立。關玉和兩手扣緊下面的板凳面,然后慢慢撤去背下的板凳,讓上身離地,還顫動三下,以示其功力深厚。
失傳節目中還有“蹬大車輪”。這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雜技節目,在民國后期就已經失傳。藝人躺在架子上,腳上將蹬起木質包鐵的馬車車輪,車輪上還要坐上幾個成年人加重,車輪在表演者的腳上不停地左右旋轉的飛快,場面實在是驚心動魄。
失傳節目中還有“蹬影壁梯”。“影壁梯”的形狀有點兒類似于窗戶框子,也有點兒像加寬的短梯,改成了三根梯子腿兒。據史料記載當年北平天橋的劉靜齋是表演此節目的鼻祖,表演時他蹬起影壁梯,兩個小孩兒如蛇行一樣穿梭于梯檔之間,在頂梁上表演各種頂功動作,梯檔中間的脫開,僅剩一個框架,二人又在框架中表演合手造型。
三、從蹬技演變看雜技如何改革創新:
當代蹬技節目的創新和飛躍主要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雜技團體的創建和發展如雨后春筍。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各個地方雜技團的創作熱情高度弘揚。大家在短短的幾十年的發展中就創新了眾多“蹬技”類的新節目品種。如:“蹬毯子”、“蹬傘”、“跳板蹬人”、“蹬球”、“蹬人空竹”、“自行車蹬人”、“蹬鼓”等等琳瑯滿目。
其中具有代表性作品就是“河北吳橋馬戲雜技學?!眲撛斓摹暗湃丝罩瘛保@是將傳統的“蹬人”和更加古老的“抖空竹”結合在一起的節目。尖子演員在在底座蹬起的翻騰中;在將空竹拋向空中接住,在兩種動態的環境中尋找靜態的統一和平衡。 里面的動作有“上四節”、“720轉體”、“后空翻3周”等高難技巧。此節目已經出爐就榮獲了法國舉辦的國際金獎。
雜技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它所賴以吸引觀眾的不是動人的情節,精辟的語言,優美的唱腔,眾多的人物,更不是尖銳復雜的戲劇沖突,而是各種技巧的有機組合,包括那些令人驚嘆贊佩的絕技。雜技表演的一般邏輯,是通過一系列技巧表演的鋪墊,以絕技達到高潮,從中體現出自己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情緒。這就是雜技的特點。一切創新、改革的設想,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解決一系列認識問題和實踐問題。雜技表演中的傳統技巧,是前輩雜技藝人世代相傳的技藝結晶,包含著他們的智慧、汗水和血淚,也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基礎。繼承傳統技藝的精華,剔除其中封建落后的,不健康的,不科學的糟粕,進而使這些技藝在現代生活條件下得到創造性的發揮,賦予其新的內容,新的面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雜技創新、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技巧組合,在不少團體中受到普遍重視。《輕蹬技》,就以巧妙的組合使這個節目顯得新穎活潑。應該看到建立在技巧突破基礎上的新的組合這一觀點,并不是所有團體都給予重視的,常見到的倒是那種不同技巧合并的節目,如“車技花盤”,“車技雜?!钡?,一個節目的上演,毀掉了另外兩個節目上演的可能,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
雜技是以技巧表演為主的,但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它應該而且必須從眾多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改造自己不合乎時代要求的、陳舊庸俗的表演程式,以極大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包括音樂、舞美、身段、舞臺調度、燈光處理、服裝道具等綜合藝術手段在雜技中的運用問題。這也是雜技創新、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束語
雜技不僅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打造創新的精品節目,提高雜技節目的質量,增強藝術的表現力及感染力,推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新穎絕活。作為雜技事業的工作者來說,要不斷追求、不斷創新,讓現代雜技藝術開放出多姿多彩的花朵,并結出豐碩的果實,使雜技藝術走向更大的舞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