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勝
摘 要:我國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以及多樣的人文環境,造就了我國品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顯得十分迫切。數字化檔案信息資源庫的建立,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工作有效途徑,以數字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使得保護工作更加標準、規范和科學。
關鍵詞:數字化 信息資源庫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先后連續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文化部在2006年以來公布了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在全國范圍內各省市有關單位積極展開保護工作,并公布了本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護好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也就是保護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努力達到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三個目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在傳承過程中大多依賴的是人的記憶,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得以代代相傳。如生活在貴州省的部分苗族,布依族、毛南族人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口頭傳承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它靠人腦記憶傳播,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很難保持其本真性,容易受社會變革、地域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使得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內容發生改變。為了保持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會在口傳身授的傳承過程中出現形式和實質上的改變,我們利用現代的數字化媒體對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保護,同時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就顯得極為重要。科學技術發展到現階段,記錄知識的載體、符號、手段和狀態都發生了深刻的革命,利用文字及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將口口相傳、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錄的民間傳統文化進行現代的數字化記錄方式,對以傳承人口手相傳為核心的傳統傳承方式進行補充和保障,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集、整理、收藏、利用領域的首選方式。
一、數字化檔案信息資源庫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其生命力,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這其中多數環節都需要我們非遺工作者互相協助和配合,利用數字化工具將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資料的采集整理,用現代的數字媒體手段確保我們在記錄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內容上的最大本真性,為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字化信息資源庫提供最精準的記錄資料。在數字化采集工作中,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歷史性;我們要利用文字、錄音、錄像、照片,掃描件等多媒體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系統的記錄,并搜集有關實物資料;以保證我們所采集的資料是完整、全面、規范和科學的,我們整理的數字化資料是要能夠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要求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二、如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檔案庫
1、建立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2006年11月,文化部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文化行政部門在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作為主管部門的地位和職責。2009年3月在文化部正式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的地方政府,因為沒有明確獨立設置保護機構,所以,很多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機構掛靠在文化館或文物管理所下,這給基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帶來了困境,因為不是獨立的機構,就不能保障有長期的專業工作人員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又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多樣性特點,又要求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員是要有多種工作從業技能,它要求從業人員要有文字的處理能力,影視拍攝技術,攝影知識了解和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的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挖掘保存在民間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全面和完整的。為此,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建立,就是顯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力度。在沒有穩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現狀下,是難以從根本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為此,縣一級及以上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建立顯得極為重要,只有有了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才能從現存不多的傳統文化資源中挖掘出珍貴的為數不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多保留一份歷史的記憶和遺存。
2、依據相關標準,科學規范地進行數字化信息的采集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字化采集工作,要依照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出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專業采集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通用技術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標準》為工作依據,同時,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采集方案編寫規范等數字化工作要求為具體工作內容,科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檔案。數字化檔案的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其詳細表述,包括存在地域、歷史、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現狀、價值、瀕危程度等方面,使調閱者通過數字化檔案能全面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全貌。
3、建立明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采集工作內容。為了確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的數字化采集工作有序進行,在開展采集工作前,就應該對所要采集的內容進行細分,具體的采集資料主要包括:1、項目基本信息資料,包括項目概要、環境、歷史沿革、分布區域、保護情況和價值等。2、習俗;3、人物;4、傳承方式;5、傳承譜系;6、機構組織;7、文物古跡;8、相關文獻。確保采集工作的完整度,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的質量具有權威性。
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傳承人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是其靈魂。非遺檔案建設工作的核心就是傳承。目前大部分傳承人年事已高,正面臨人亡藝絕的局面。建立傳承人檔案包括:(1)傳承人及搜集者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單位、職務、身份證號碼等;(2)作品信息:體裁、內容提要,與作品有關的人文知識、自然知識等背景資料。(3)傳承人技術的充分展示展演,和項目流程的全過程視頻錄制。這些檔案的建立和保存為未來的研究和決策提供項目基礎資源。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檔案的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檔案的充分利用,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當前部分非遺項目的主要內容和程序,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為了能夠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得以最大的發展,非遺數字化檔案資料應該建立一套科學的查閱制度,讓學習該項技藝的學員和專業人員能夠得到很好的學習和利用的機會。全面詳實的對所關注的非遺項目進行全面的學習和了解,為促進項目發展,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作用。
1.以圖文展覽形式提供利用。利用文化館或圖書館現有的展覽室,長期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相關資料;配合以圖片及實物的展示,使學習人員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讓更多的群眾和學生了解本地區域內存在的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和信息。
2.以數字化方式進行信息共享。為了更加全面和詳實的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和傳承,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媒體數字信息資源庫,以全面完整的資源信息向社會提供和展示本地域的非遺項目數字化信息資源。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對非遺項目的流程進行展示,確保在查閱學習過程中可以多次,反復的觀看收聽。使學習達到項目的原始特點特色和相關技術要求及核心要領。
3.提供資金保障完善數字化信息庫的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是我們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一種全面體現,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資金的保障落實到位是基礎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各級財政要明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的經費投入列入到本級財政預算,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能夠開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建設工作打下資金保障基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信息資源能為保護、保存、傳承、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造出更大的貢獻和開發利用成果。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傳身授的傳承行為正在快速的不斷消失,諸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因此,加強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刻不容緩。做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們要為保護好我們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振興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產業,激發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活力,做出應有的努力和奮斗,使擁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得以發揚光大,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3]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解讀.
[4]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采集方案編寫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