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元?張艷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教育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德育和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對素質教育背景下社會教育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社會教育 素質教育 青少年 全面發展
青少年的社會教育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各界組織的關注對象,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也與社會教育密切相關。共青團中央和各省市的青少年宮等社會教育機構正在努力使社會教育惠及每個青少年,使其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
社會教育的影響非常廣泛,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形勢下,社會教育對青少年思想意識的影響更加顯著。在學習型社會的教育訴求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視閾下,社會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青少年社會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最好契機。
一、社會教育的詞源解析
“社會教育”一詞最早是由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1835年提出的,他認為社會教育是為了解決青少年的社會問題,給弱勢群體以社會幫助和社會照顧。
我國“社會”一詞,最早從日本翻譯過來,之前中國人用“群”來代表社會,它是形容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團體。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歸納培養青少年的能力,用“德、智、體、美、群”,群指群體、群心和群眾。說明人只有在群體中才能稱為人,單個個體不能稱為人,社會是指各種關系的總和。
民國時期為了改變我國民眾“貧、愚、弱、私”的狀況,進行了識字教育,1912—1919年進行通俗教育,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梁漱溟的鄉村教育,1927年開始的工農教育,1937—1949年,我國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此時社會教育為戰爭服務。
目前,我國社會教育一詞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概念。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將社會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社會教育指一切社會生活影響于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及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雷教授這樣界定社會教育:除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社會上一切組織設施,提供教育產品,傳授教育技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教育稱為社會教育。
二、社會教育的功能
1.社會功能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即“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從中我們可以窺測到社會教育就有社會功能。
社會事業是公益性事業,而非營利性事業。它有助于建立學習型社會,實現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終身學習體系的完善。在校園里應該處處充滿教育的信息,在學生經常經過的地方設置閱報欄,讓社會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2.教育功能
社會教育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社會教育可以彌補學制體系的不足,健全國民教育制度;社會教育有助于拓展、提升學校教育制度,突出實踐育人。
社會教育可以在學制和課程等方面彌補國民教育制度的不足。臺灣地區的一些中學這樣命名:萃升中學、行知中學,大陸地區中學大多這樣命名:育才中學、某地二中等,英國這樣命名學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人有名,樹有影”,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與其校名密切相關。
社會教育在實踐育人方面具有教育功能,理工科大學應該有實驗園區,供學生實習之用;師范類大學應該建設師范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和附屬幼兒園,成為師范學子的實習和見習基地。在學校教育的領域,這些教育功能顯然很缺乏。
三、素質教育下學校教育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影響
我國素質教育是伴隨應試教育的諸多弊端而提出來的先進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素質教育萌芽已經出現。1985年5月27日,國家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項這樣規定:學校教育和學校外、學校后的教育并舉,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要。從《決定》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已經對社會教育給予了極大關注。
我國的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極大的挑戰。在進入21世紀后,于2001年6月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規劃綱要》,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中小學的學生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的素質教育,真正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此次改革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是以學生為出發點,遵循“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德育方面,加強學科教學對德育思想的主觀滲透,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影響學生思想的思維導向,平時對學生進行關愛教育,愛國教育和感恩教育,教師還會積極地在日常生活中正面引導學生。
在智育方面,課堂教學方式與以往不同,以前是講授法為主,現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慢慢對學生由扶到放,給學生靈活的發展余地。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努力打造“尊重教育,優化教學”模式,建立真正的高效課堂。
在體育和美育方面,充分保證體育課的時間,有效利用鍛煉時間增強學生的體質,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學校的校本課程方面,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如鋼琴、輪滑、舞蹈、繪畫等特色課程使學生的美育發展得到了顯著提高。
四、社會教育對當今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意義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呈現三足鼎立之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和發展。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校教育存在諸多弊端,不能滿足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社會教育恰好彌補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
1.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德育的健康發展
社會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對學生德育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以美國為例,兒童周末一般情況下都會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參觀當地的兒童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科技博物館等,這些場所都對兒童免費開放。博物館中有各種古生物化石和礦石、動植物標本、宇宙中曾經存在的生命,各個展廳中還有電視和影院,兒童可以更加直觀的探索宇宙奧秘。這些是充滿智慧的地方,學生會為自己國家擁有的各種高科技而感到自豪,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在博物館中會獲得大量的學校學不到的知識。通過參觀,學生的奇思妙想會更加豐富。
而我國的德育社會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很少有時間可以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德育教育,周末被繁重的作業和特長班壓得喘不過氣來。實行素質教育以來,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應試教育指揮棒在無形中發揮著指導作用,與素質教育的理念存在著根本的矛盾,所以要想真正使學生全面發展,通過社會教育,加強德育建設,我國的教育考試評價體制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我國一些地方的社會教育場所都是收費的,近些年我國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一些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等場所開始向免費的方向發展,社會教育資源正在吸引青少年的大力參與。
2.有助于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
21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知識經濟與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先進的科技產品層出不窮,面對著知識大爆炸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學習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領域,學校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于當代社會學習的要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以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青少年在學校進行系統化的知識學習,必須與社會的需求相聯系,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考慮,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學校教育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起來共同幫助青少年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學習化社會。建設學習化社會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對個人而言,提高素質,提升生活質量;對社會而言,提高文化品位,促進社會安康。學習化社會的構建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3.有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民國時期,我國國民普遍素質低下,“貧、愚、弱、私”的帽子牢牢的植根于民眾的頭上揮之不去。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許多當時的教育家以“開民智”和“做新民”的思想教化民眾,化民成俗。民間的一些教育團體和機構開始進行社會教育,后來陸續開展了識字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和工農教育。在建國前,國民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顯然這與社會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關系密切。
而進入21世紀后,社會教育在發揮提高國民素養方面也正在發揮巨大作用,它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現今社會出現的許多惡劣現狀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如“中國式過馬路” “研究生投毒事件” “礦難事件頻發” “地溝油事件” “毒奶粉事件” “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等都反映了國民素質需要亟待提升,而社會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五、小結
我國青少年社會教育正處于一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青少年社會教育應該堅持多樣化的發展方向,在全社會樹立一種“大教育觀”,重視社會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在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建立人力資源強國的今天,必須加強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三位一體,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馬云鵬.我國青少年社會教育的發展[J].當代青年研究,2011(4).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4]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改革教育體制[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527/1738.html,2013-5-23.
[5]王雷.社會教育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6]馬云鵬,王雷.對我國青少年社會教育研究現狀的審思[J].基礎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