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琨 李夢麗
古絲綢之路的影響不言而喻,在當代,新絲綢之路的構建更是全球互聯互通的具體體現,也是區域發展的新途徑。新疆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獲得多少經濟效益,實現新疆經濟的突破式發展,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本文主要就新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發展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定見解。
一、“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一戰略的提出是我國跨入世界經濟中心的一大舉措,而這一戰略的提出主要考慮了國內國外的經濟發展環境。從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一定質的飛越,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經濟發展瓶頸及發展問題。一方面從國際來看,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經濟國家一直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而美國更是頻頻制造出“中國威脅論”來混淆世界對我國經濟的看法,并且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外貿依存度將近50%,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潛在威脅,而且我國對外貿易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海上貿易進行,而這也是我國對外發展的一大障礙,再加上我國經濟的發展,能源等資源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這些成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障礙,這就需要急需尋找新的路徑,選擇新戰略,制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從國內發展來看,“東部地區優先發展,先富帶動后富”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實施的經濟發展方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逐漸拉大,東西部之間的人均GDP差距較大,基尼系數逼近0.5,影響社會穩定及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些結構問題急需解決,以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提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戰略的提出,不僅僅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大創新,開創了陸地貿易發展的新高度,拓展了我國對外貿易區域,穩定周邊國家關系,而且這一戰略的提出,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繼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又一國家級新型戰略,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二、“一帶一路”下新疆經濟的區位因素分析
新疆地處我國西部,“三山夾兩盆”是對新疆地區的地理環境的描述,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就其發展因素可知:
1.資源、能源豐富。新疆有著“聚寶盆”之稱,當地煤炭、石油、天然氣、風力等資源眾多,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西氣東輸”工程每年為上海等地提供300億立方米的氣,解決了東部地區的居民生活供應問題,其2014年原油產量約為2875.28萬噸,約占全國原油產量的13.60%,并且新疆地區也有著豐富的風力資源。此外,新疆還是全國棉花的主產區之一,瓜果也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由于地區經濟欠發達,有著過剩的、較為低價的勞動力資源,這些成為新疆對外發展的主要資源。
2.政策優惠。作為全國欠發達的地區之一,國家對新疆地區的企業提供較多的優惠政策,比如稅收優惠,土地和礦產資源優惠,外商投資優惠,這些政策的優惠,有利于吸引外地及外商投資。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為新疆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但是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與不足。一方面,新疆地處我國西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善,比較薄弱,環境惡劣;另一方面,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文化差異較大,這些都不易吸引外來企業落戶。
3.地理位置相對優越。新疆地處我國內陸西部,西與中亞各國相鄰,北與俄羅斯相鄰,周邊又有甘肅、陜西、寧夏相近,可以形成以新疆為中心的經濟區。而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后,新疆就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而國資委等部門對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指出,發揮陜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突出新疆的戰略優勢。
4.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東西部之間的產業轉移。新疆由于地處我國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該地區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能夠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此外,由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而近幾年,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結構逐漸調整,出現“用工荒”現象,而一些以成本優勢立足的企業逐漸轉移到內陸地區。
三、“絲綢之路”下新疆發展的重要舉措
1.構建西北地區的橋頭堡經濟區。“古絲綢之路”中,新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促進了東西部之間的發展,而且有助于亞歐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當前又提出新“絲綢之路”,突出新疆的地位,推進經濟發展。可以構造以新疆為中心的橋頭堡經濟區,構建亞歐經濟圈,打造亞歐經濟圈。這樣新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五省就構成了西部地區的經濟圈,而新疆作為核心圈,為其他省市提供能源、資源支持,利于發展新疆地區的基礎產業。此外,由于我國對能源等基礎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給的缺口需要外部資源的支持。中哈石油管道的鋪設以及和俄羅斯簽訂的天然氣供應協議,這些舉措也使得新疆在西部地區的經濟地位尤為突出。而構建西部以新疆為中心的橋頭堡經濟圈,不僅僅有利于推動新疆乃至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也逐漸提高西部地區在我國對外貿易往來中的地位,更有利于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區域差距,實現協調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東西部之間經濟對接。新疆可以抓住這些機遇,逐漸承接一些低價值的企業進入,但是應當是有選擇接受,對于高污染、高危產業應當適當承接,應有相應的環境污染處理的必要措施,積極發展高端產業,使得經濟結構趨于合理。
3.因地制宜,加強產業鏈連接。新疆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產區之一,該地區還有豐富的瓜果資源,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建設從農田到企業一體化產業鏈,尤其適合棉麻等輕工企業的發展,據資料顯示,新疆每年產棉花350萬噸左右,這有助于在新疆地區開展棉麻、服裝加工產業,同時有助于延伸服裝設計等行業的發展,此外新疆地區的瓜果也可以延伸產業鏈,進行深加工,然后銷往各地,重要的是,新疆作為重要的原油產區,不能僅僅依托原油發展,還可以設置石油勘探、開采等研發中心,對外提供高端產業的服務。
四、結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著重突出新疆在陸上對外貿易的重要作用,打造西部對外貿易的中心,但是由于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使得新疆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新疆應當積極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注意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尤其注重邊境安全、恐怖主義等的加強與防范,同時注重與邊境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這樣新疆才有助于發展成為西部地區的核心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大機遇,為了能夠把握這一契機,實現新的發展,當前條件下,新疆應當注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重要的經濟圈中心,新疆應當逐漸完善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運輸的建設,“要想富先修路”,新疆目前通往全國各地的鐵路相對較少,而且高速鐵路也比較少,首條高鐵是蘭新高鐵,使得蘭州到新疆的時間縮短了將近一半,這是一個突破,有利于新疆各種物資的運出,節省了一定量的成本,但是由于地形的復雜性,新疆通往其他地區的鐵路還是相對較少,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增加鐵路總里程,構建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網,更有利于吸引投資者進疆建設發展。第二,新發展,人才是關鍵,新疆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并且與周邊國家相鄰,語言等方面帶動人才比較缺乏,而且缺少相應的發展人才,應當注重培養適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復合型人才,重要的是,政府也應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政策,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第三,在構建橋頭堡經濟圈時,應當重點突出,利用國家“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加強同新疆相鄰的周邊國家的交流合作,實現互聯互通,友好發展,為進一步打開歐亞大陸陸路貿易往來奠定基礎,同時新疆也應與周邊省市溝通與發展,尤其是注重與新疆、陜西各高校的產學研的建設,建設人才培養中心,構建產業結構的研究與發展中心,培養發展新疆的人才。第四,利用國家東西部產業對接政策,加強與東部省市地區的經濟對接,努力建設成為東部地區發展的腹地經濟。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水運經濟研究所 上海海事大學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