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李白詩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在今天看來,日行千里,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有一條普通的高速公路就能做到。但是,要在古時候實現“千里江陵一日還”,不禁讓人猜想:難道古代也有高速公路?
你還別說,古代真有高速公路,并且早在2 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經出現了,這便是著名的“秦直道”。秦直道又稱“皇上路”“圣人條”,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云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了14個縣,共計700余公里。
“秦直道”有多寬呢?按我們現在的標準計算,以雙向六車道為例,一條車道大概有3.5米寬,六條車道就是21米寬,再加上兩邊的應急車道和中間的綠化帶,最多也不過30米。而“秦直道”最寬的地方竟達到了60米,最窄的地方也不少于20米,南北直向,幾乎沒有什么大的彎道,堪稱名副其實的古代高速公路。
在修建“秦直道”的同時,秦始皇還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統一全國車輛的尺寸,即“車同軌”。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各國車輛并沒有統一的尺寸,各地馬車的大小都不一樣,車道也有寬有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秦時的路都是土路,車輪反復碾壓之后就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道。如果車寬了或窄了,都無法在車道上行駛,這就增加了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秦始皇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這樣馬車的寬度就有了統一標準,往來的車輛就方便多了。
至于秦始皇為什么要修“秦直道”,學術界有幾種說法:其一,是為了防御和征討匈奴。“秦直道”直抵九原郡,一旦邊境發生戰事,可以迅速從咸陽出兵,有利于戰機的把握和物資的補給。其二,是為了加強對六國舊地的管理。雖然秦始皇滅了六國,但那些地方還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如果有一條直通六國的“高速路”,即便出現叛亂,也可以迅速做出反應,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平定叛亂。其三,是為了方便秦始皇出巡。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無論出于什么原因,在科技水平和機械設備并不發達的古代,要修建這樣一條寬闊筆直的道路是相當不容易的。
除“秦直道”外,秦國還有另外幾條著名的“高速公路”,如秦棧道、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等。這些馳道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開來,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公路網絡,非常有利于軍事行動。
今天,當我們再次來到秦直道時,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恢宏氣勢,以及秦帝國的強大與輝煌。
編輯/佟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