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聰
在德國,有關死亡集中營的紀錄片在電影院公開上映,每個人都去看,全民反思。而在日本,戰爭罪行是個“敏感話題”“不好的事情”,人人避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同盟國在向軸心國發動的反擊行動中,對德國和日本的一些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其中,1945年2月13日至15日,英國和美國的轟炸機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狂轟濫炸和同年8月9日美國轟炸機在日本長崎投下的原子彈,不僅都徹底摧毀了這兩座城市,還都導致數萬人死亡。二戰結束后,德累斯頓和長崎都建立了博物館,以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不過,從館藏的內容和說明來看它們大不相同。
德累斯頓:從反省中贏得理解
德累斯頓是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國十大主要城市之一。1945年2月,英美空軍出動約1 500架重型轟炸機,在德累斯頓扔下了3 000多噸高爆炸彈,對整個城市進行了地毯式轟炸,使建筑多為木質結構的德累斯頓陷入一片火海,全市幾乎沒有一棟完整的建筑,整個城市“基本上從地球上消失”了。轟炸還造成德累斯頓近四分之一的市民,也就是約7萬人死亡。也有人估計,死于轟炸的人數多達15萬至20萬,超過日本長崎死于美國原子彈爆炸的人數。因此,德累斯頓轟炸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空襲事件,德累斯頓也被認為是歷史上被摧毀得最為徹底的城市。
戰后,德累斯頓市建立了軍事歷史博物館,讓后人銘記慘痛的歷史。對于德累斯頓市民來說,他們的確是受害者。但在館藏中,德國人一點也沒有展現他們作為二戰受害者的心理,而是從更廣的范圍展現二戰給許多歐洲城市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事實上,除了德累斯頓外,歐洲一些城市,如荷蘭鹿特丹、英國考文垂、蘇聯斯大林格勒和波蘭華沙也在二戰中遭到了猛烈轟炸。為此,博物館除了展出德累斯頓遭到轟炸的文物和照片外,還展出從鹿特丹等城市搜集來的焦石,還有波蘭中部城市維隆當年遭到德國空軍轟炸的文物,說明當年的納粹德國也對他國發動了空襲。
2015年,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舉行了特別展覽。展覽的解說詞說:“德累斯頓只是二戰中毀于戰火的成千城市之一。二戰始于德國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終于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歐洲投降。”簡短的話把二戰的起因說得一清二楚。解說詞還說,英美空軍對德累斯頓的轟炸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如果英美不轟炸的話,德軍將會在德累斯頓打巷戰,抗擊英美地面部隊的進攻,那將會造成更巨大的人員傷亡。此外,納粹德國還會殺害被他們關押的猶太人、政治犯和強征來的勞工。
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并沒有掩蓋英美轟炸造成的恐怖慘狀:英美飛機轟炸的路線,一枚炸彈在建筑物上方發生爆炸導致建筑物轟然倒塌的景象,還有人們四散尋找躲避地點的照片。但是,展覽的主旨并不是給人恐怖的印象,而是把轟炸與歐洲正在進行的二戰及其原因聯系在一起,展覽并沒有說明英美轟炸是“合理、合法的”,更沒有說這是“戰爭罪行”,而是通過照片讓參觀者自己思考。
事實上,人們走出博物館,自然會得出結論,正如德累斯頓舊市場廣場上豎立的石碑寫的那樣:“源于德國、走向世界的戰爭恐怖現在回到了我們的城市。”通俗一點,那就是:“戰爭是由德國發動的,而現在,我們德國人自己也嘗到了戰爭的惡果。”據說,德累斯頓市民曾對石碑上的文字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認為應該強調德國是二戰的受害者。結果是,贊成石碑上文字說法的人占了上風。
長崎:只顧自己不顧他國
與德國人勇于反省的坦誠相比,日本人紀念二戰的方式真是有點“矯情”。1945年8月9日11時2分,美國B-29轟炸機在長崎扔下了一顆原子彈,并在500米上空發生爆炸,導致該市30%的工業區被毀和近7.4萬人死亡。為了銘記這個慘痛的歷史,長崎后來建立了原爆資料館,通過一張張圖片渲染原子彈爆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其中包括爆炸時停在11時2分的時鐘,被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高溫熔化的金屬、念珠和玻璃瓶、教堂的殘壁等,還有見證人的照片。這些圖片令人不寒而栗:在這種情況下,人還能生還嗎?
長崎原爆資料館建立的宗旨在于昭告世人戰爭的殘酷和原子彈的無窮后患,提出消除核武器的理念,希望世界和平早日到來。然而,人們在參觀了資料館后,得出的卻是這樣一個結論:日本是二戰的受害者,因為從目前的館藏來看,原子彈使長崎陷入了空前的災難之中,而資料館對于日本為何參與二戰、美國為何要用原子彈轟炸長崎都沒有說明。
長崎另外一個標志性地方“和平公園”,對于二戰同樣沒有認真反思。公園的說明寫道:“日本連續卷入戰爭的時間長達15年:從1931年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到與中國的戰爭全面爆發,直到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結束。與中國的持續戰爭主導了日本政府的工作,影響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的南進戰略則導致日本與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發生了沖突,使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飽受災難。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也被拖入戰爭,并以各種不同方式成為戰爭的受害者。”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