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李翠翠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的出現開創了即時通信的嶄新交往模式,改變了原有的網絡社交和傳播格局,豐富了人們的交往模式。微信以其溝通魅力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將辯證得看待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了一款集文字、音頻、視頻、圖片,表情等多種媒介為一體的即時聊天軟件,即微信。微信以受眾面廣,即時性強,交流成本低,傳播效率高等特點受到大家的歡迎。除此之外,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公眾平臺、微信支付等新興功能使微信逐漸在人群中流傳開來,成為當前最流行的社交軟件,逐漸成為通訊界的寵兒。大學生作為一個年輕富有朝氣的社會群體,好奇感十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自然成為微信使用最多的群體。微信的使用對于正在成長的大學生來說,蘊藏著不小的沖擊力量,對他們的人際交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微信成為社交界的新寵。微信憑借自身強大的交際功能,深受大眾的喜愛,特別是對大學的人際交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微信使大學生的現實人際關系更加密切;微信可以進一步滿足大學生情感訴求的表達;以微信朋友圈為基礎形成的虛擬社區使大學生產生了更強歸屬感。
一、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1.功能豐富多樣,為人際交往提供便利
微信集文字,語音,圖片,視頻傳輸功能于一體,功能強大,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了更多途徑,帶來了更多便利。語音通話是其主打功能,它結合了短信和電話兩者的功能,使信息能夠很好地保存和傳達。
2.滿足情感需要,選擇性獲取信息
微信可以進一步滿足大學生情感訴求的表達,通過朋友圈實時發布自己的心情,釋放自己的壓力,表達自己的心情。而且在具有海量信息的微信平臺上大學生往往篩選自己感興趣的、吻合自身價值取向的話題,而對其他內容進行自動屏蔽,選擇性的獲取信息。
3.增強自信心,避免面對面的尷尬
微信交流是在互聯網發展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網上交流方式,它區別于傳統的交往方式,也為增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信心開辟了新途徑。部分大學生因對自己的外貌不自信或是性格內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人際交往時顯得怯懦,在虛擬的世界里,他們不怕真實的自己會被暴露,就能克服心靈上的障礙,勇敢地在微信上展現個人風采,同時也有利于緩解心理壓力,避免了直面時的尷尬。
4.增強交際效果,拉近彼此距離。
大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勢與身邊親人、好友全天候進行全面、深入、直接的交流,增強了人際交往的效果,維護了遠距離、跨地域這類好友之間的聯系,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大家可以通過微信平臺不斷進行真實的、有效、及時的聯系,第一時間、實時互為關注,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
二、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過度沉溺,浪費寶貴時間
據調查:大部分大學生隨時隨地玩微信。課堂上,自習室里,公交車上等等,大學生甚至不分時間和場合地關注微信信息,實際上這耽誤了很多時間。在長期使用微信交流的環境下,多數學生成了“微信控”,如果長時間沒有使用,便會焦慮不安,甚至抓狂。過多的關注微信消息會嚴重擾亂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計劃,對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2.沉迷虛擬,弱化現實交流
虛擬世界的人際交往不受時間、地點、身份地位及外形的限制,而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這對部分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交際平臺。在虛擬的、和睦的環境中,微信好友雙方會感到愜意和舒適,從而更加享受虛擬的微信交往。但長期虛擬的微信交往,使很多大學生注意力脫離現實,與現實世界中的同伴脫節,長此以往,便減少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甚至封閉自己。
3.迷失自我,損害身心健康
微信信息多種多樣,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重要影響。一些腐朽落后、低俗虛假、顛覆主流價值觀念的內容的存在嚴重干擾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判斷,使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陷入了選擇的困境,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迷失、社會道德意識缺失、法律意識淡漠等問題,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4.暴露隱私,存在安全隱患
微信上的某些個人信息會在朋友圈里公開,這在很大程度上無意識地暴露了個人隱私。另外,哦手機被盜也會加大了財務損失的可能性。在人身安全方面也存在極大隱患,微信好友之間的見面,可能會導致女生受到身體甚至心靈上的傷害,因此微信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微信的出現,將人際交往帶入了一個以網絡為依托的領域。微信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逐漸占據著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要認清微信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利與弊,正確使用微信,讓微信成為人際交往的有效工具,在被微信獨特的交友功能吸引的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微信帶來的潛在的危險,要學會自我判斷,規避其潛在的危險。
作者簡介:劉莉(1985—),女,漢族,山西懷仁人,研究生學歷,江西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字學。
李翠翠,女,漢族,江西九江,助教,碩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