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趙瑛 王仕禹


[摘 要] 課堂教學目前仍是學校中主要的學習手段,移動學習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通過課堂講授模塊化、建設移動學習平臺、多媒體互動、學習者行為分析反饋等手段將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進行有機融合,形成動態立體式的新型教學模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關鍵詞] 課堂教學;移動學習;融合;探索
一、課堂教學現狀
1.融入信息化的混合學習模式
近年來,面對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的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融入信息化學習方式,形成區別于以往單純講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即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提供課下利用信息設備進行網絡輔助學習的方式。其中翻轉課堂、慕課、教育大數據是當前主要的輔助學習手段,這些信息化學習方式對各類學校的課堂教學深化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
2.混合學習模式實施過程中的不足
隨著信息化手段的逐步普及,國內的課堂教學在講授、板書、PPT演示、提問等手段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翻轉課堂、慕課等形式建立信息化學習環境,主要是以教學網站的形式出現。這種做法的特點是豐富了學習者課外學習的方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但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在教學理念上信息化學習一直被定位是輔助教學手段,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學習之間處于一種靜態的關系,即通過網絡環境將教學資源加以簡單展現,供學習者課下學習,使得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學習之間缺乏深入的聯系,沒有形成相互促進、及時反饋問題的動態效果;第二是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慕課等),忽視了先進教學方式推廣需要的基礎條件,目前各種信息化學習方式都具備在線開放的優勢與特點,對網絡教學環境的要求很高,而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還普遍缺乏穩定的網絡化環境的支持。此外,翻轉課堂、慕課等往往是在高中或大學階段開展試驗,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實施,但在小學階段并不適宜,由于學生年齡還小,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以及學習的自覺性還不夠強,翻轉課堂在小學階段難以實施,許多教育學者和一線教師都曾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
二、構建動態立體式新型教學模式
1.梳理當前先進教學方式的特點,形成立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認真分析流行的教學模式特點,挖掘符合國情的教學方法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構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借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的思路不動搖,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融合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目的。
通過進行深層次的課堂教學改革,緊密圍繞著學生的需求開展工作,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同時重視教師的講授和啟發、引導作用;增加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主動權,形成 “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新思想和新型的師生關系。
確立深化課堂教學方式的思想,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多媒體互動、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等方式,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反饋,同時提高了學生課下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時間和空間得到了極大的延展,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沉浸感”和“參與感”,多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
重視發揮個性化學習工具和手段的作用,認清當前學生認知規律的變化和特點,結合當前移動電子終端快速發展的現狀,提供移動學習平臺客戶端,學生不僅可在課堂使用,在校園內的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快速地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通過該平臺進行學習,可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同時采用知識單元粒度細化(知識單元內容細化為知識點)、視頻互動等符合學生特點的手段,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充分利用信息化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信息收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智能決策、智能實施與智能評價。
綜上所述,在借鑒和學習當前先進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形成立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深度開展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
2.確立正確的教學思想和目標
針對當前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方式死板等突出問題,確立了加強課堂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因材施教、重能力促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教學思想;通過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動態立體化學習,將課堂集中學習,線上、線下學習和課前、課后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相互融合,以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系統學習、統一規劃、網絡互動”的教學目標,突破傳統的教師講課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重新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探索課堂講授+課上、課下信息化+學習信息反饋的模式;梳理教學內容,將章節內容形成有針對性和獨立性的知識碎片,隨著教學活動的進展,實現相對完整的模塊知識學習,同時將信息化學習引入課堂,多形式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研究,實現教師引導和學生參與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達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大膽探索的目的,實現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的目標。
3.注重能適應信息化學習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數字化教育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計算機及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教學材料。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特點之一是共享性,即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隨意獲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教師和學生除了課堂教學過程外,往往還會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課程資源,以期獲得參考或幫助。但實際存在的問題是網絡上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數量巨大,其中知識無法得到有效表達,而且存在大量的異構語義信息,這都給用戶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帶來困難。所以要重視研究如何獲取Web中海量數字化教學資源,即有針對性地對教學資源進行智能采集與整合,建設能適應信息化學習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這有助于提高教學資源的質量、共享程度和使用效果,促進國內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并為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一種新穎的建設思路。
在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探索過程中,將建設能適應信息化學習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重要環節。例如,將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內容梳理分解為多個知識點,逐一通過多媒體方式展現,這種教學資源形式的變化符合當前信息化學習的認知規律,是一種新型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稱之為微視頻。
然而由于每個學科的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知識點組合等情況均有較大差異,要想在多個學科中推行這種教學模式,并且要力爭做到“常態化”所需要的微視頻的數量是巨大的,這是構建信息化學習環境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目前應該高度關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國內解決大規模優質教學資源研制、開發與共享是一個短期內還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探索過程中要根據相應的課程內容,對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進行具體分析,積極穩妥地進行組織實施。
4.改變教師教育行為和理念
近年來,教師教學行為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成為信息技術支持教師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水平測試TIMSS和學習者視角研究LPS兩項大型數學課堂錄像研究項目在國際上引起重大反響。Maja Bruckmann and Reinders Duit等學者對課堂結構、實驗活動、課堂交互及學生活動等進行編碼,從課的結構以及課堂中實驗活動的角度,探討了其對教師培訓的意義。德國學者Hans E. Fischer、Knut Neumann的研究顯示,錄像分析的編碼可重復利用到不同研究問題中,提供大量關于不同水平的課堂交互的信息。因此,要重視依據教育學原理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師自身行為(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師生交互行為、教學方法采用行為、教學媒體運用行為等教學行為進行科學分類,用信息技術對各類別因子進行編碼;采集教學視頻錄像,運用人體行為特征抽取與分析方法以及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推理等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智能分析與評價,為規范和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科學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供支持。
目前,流行的學習方式包括課前的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這兩部分。其中,在線學習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其中的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仍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啟發、幫助;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圍繞作業、實驗中的問題或教師提出的某個專題進行自主探究或小組協作探究;顯然,要把這兩部分的教學都開展好,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必須更新。
從國內來看,傳統教學強調“師道尊嚴”“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監控、講授以及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總體表現是“重教輕學”;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樹立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國外的傳統觀念是“重學輕教”,為建構主義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廣泛流行奠定了基礎。
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旨在將上述兩種方式有機地結合,形成立體化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其教學過程仍為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兩部分;其中在線學習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但并未忽視教師的啟發、幫助與引導;課堂教學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但也非常關注學生如何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協作交流來促進認知與情感的內化,即要把這兩部分的教學都開展好。
要實現上述目標,就要求教師應該樹立的教育思想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這需要教師的教育理念進行轉變和更新,才能與“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相統一。
5.實施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
在“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構建三步驟深度融合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探索;三步驟包括課堂講授內容預處理、移動學習進入課堂、學習者學習行為分析和動態監測等;其中,課堂講授內容預處理是指根據大綱要求梳理知識點,將章節內容碎片化,形成微視頻為代表的形式,使得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時間限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5~10分鐘),以便和移動平臺中的模塊相對應,知識點之間可穿插提問、練習等;移動學習進入課堂是指針對目前移動設備大量普及的現狀,建立移動學習平臺,提倡課堂信息化學習,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信息化設備,在信息化學習中突出移動特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者學習行為分析和動態監測是指依靠移動學習平臺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收集和分析,形成實時反饋信息,及時掌握教學效果,解決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三步驟深度融合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從上述結構中可以看出,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具體方法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擺正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學習的關系,將課堂教學與信息化學習融為一個整體,不分主、輔,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把課堂教學由章節方式改變為模塊化,實現知識單元粒度細化,與信息化學習方式相統一。第二,重視課堂信息化學習。針對目前移動設備大量普及的現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重視移動技術的作用,在信息化學習中突出移動特色,建立移動學習平臺。第三,依靠移動學習平臺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收集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內在聯系,進而生成相應的反饋信息,用這些反饋信息進一步指導和修正現有的教學工作,及時發現和調整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形成一種動態的、實時的教學監測機制,實現課堂教學與信息化輔助學習的良好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同時,在對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課堂教學資源的準備要充實、細致,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第二是行為分析綜合評價指標要有針對性,反饋信息分類要準確,使其更加智能、快捷、合理;第三是認真分析課堂教學內容,知識單元粒度細化劃分合理。
三、重視移動學習環境的建設
1.移動學習平臺結構
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環是移動學習環境的建設,通過合理安排移動學習平臺的內容、利用移動創新技術、融入智慧化特色,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
合理安排移動學習內容是指建立與課堂講授相對應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多種方式展現教學資源,突出碎片化特點;創新技術和智慧特色是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為快速收集和處理數據奠定基礎,在獲得相應數據后,平臺可自動按照預先設置好的規則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拆分、梳理、關聯,提煉出需要的數據,并予以反饋,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移動學習平臺結構如圖2所示。
2.學習行為的深度分析
通過信息化技術可以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環境,同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心理學理論的結合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要重視將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學習行為收集和數據挖掘等手段,對學生學習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智能化分析。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熱點(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可對課堂學習心理與行為進行智能分析;多媒體技術在傳統課堂中的使用,會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和學習心理產生影響。而通過網絡學習心理與行為智能分析技術可獲取學習者在由現代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中,開展的自主學習行為,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變化;網絡技術對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與學習心理產生影響,通過分析學生在網絡中的學習心理與行為特點,以期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
因此,在移動學習平臺建設過程中,學習行為的深度分析是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習行為深度分析是指通過收集學習者在移動學習平臺的表現,利用平臺中建立的數據分析功能加以解析,其過程分為前期準備和后期處理兩部分。前期準備也稱學習行為獲取,要確立好獲取什么;后期處理也稱學習行為分析,要解決的是怎么分析。隨后系統會自動生成多種形式的反饋數據,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反饋數據,快速、較為直觀地了解學習者當前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習者存在的問題和收獲以及教師自身授課時存在的不足,以此為根據及時地對教學內容安排和方式進行修正和調整,形成動態的良性循環,最終達到及時準確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3.新型互動學習方式
互動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利用當前流行的多媒體互動技術在移動學習平臺中展現新型的互動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在傳統的文本問答形式的基礎上,打破信息交互形式的限制,提供多媒體互動方式,使其過程變得更加簡便、靈活,即在互動環節中加入對圖片和視頻的支持,學習者能夠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描述,而教師也能夠給予更加清晰的講解,大幅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平臺對學習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提煉,并將提煉結果歸類反饋;新型互動學習方式更好地與學習者的認知規律相吻合,使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豐富了知識內化的過程。
與此同時,針對當前移動設備終端多樣性的現狀,通過開發移動客戶端保證平臺平穩的運行。
4.延伸學習空間和時間
移動學習平臺使得學習者不僅可在課堂使用,還可在校園內的其他任何地方方便、快速地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通過該平臺進行學習,延伸了學習空間,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信息化學習在進行教學資源可視化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內容安排,在對應的視頻中加入問題,使得學習者在觀看的同時,會不時地彈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強化了學習者觀看視頻的效率,也延伸了學習時間。
參考文獻
[1]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7-41.
[2]肖薇薇.對“慕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4,(8):19-21.
[3]高榮國.教育的廣義技術觀解析[J].教育探索,2015,(12):139-142.
[4]張應強.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對高等教育改革進行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4,(10):18-20.
[5]穆嵐,齊春林.協同教學——教師實習新模式探微[J].教育探索,2015,(12):132-135.
[6]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