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國
協同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環節。從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科技部門簽署《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合作框架協議》起,統計顯示,目前有1500多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等方面實施了一批新技術示范應用項目,三地協同創新加速推進。
跨區域的協同創新是一個大課題,需要長期堅持和持續改進,從進展中發現問題,有助于破除協同創新中的障礙,形成三地推動協同創新的“一盤棋”。
協同態勢良好
近兩年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政府之間密集簽訂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在規劃、交通、產業、金融等方面的對接,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從中關村層面看,中關村管委會先后與廊坊、承德、唐山、濱海新區、保定、寶坻區等區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扎實推進在協同創新、產業協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在整體合作的基礎上,中關村還深度參與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曹妃甸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固安大清河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一批園區和基地的規劃、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取得積極進展。
同時,為響應大區域生態治理要求,中關村依托節能環保、清潔技術優勢,編制實施了《中關村節能環保技術推進京津冀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工作方案》,積極組織一大批節能環保企業、實用型技術、節能產品,在京津冀區域推廣應用。
在當前京津冀合作中,首都高校、科研機構依托各自創新領域,積極尋求與周邊區域的創新協作,在帶動區域協同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大學與河北廊坊、秦皇島、唐山等地共建研究院、科技園等,成立了智能交通等4個應用研究中心;與天津大學等京外高校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北京大學與河北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與濱海新區共建了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與承德共建了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與天津、河北的合作項目超過330個。
中科院與京津冀區域各地市深化科研設施建設、共建園區、項目轉化等一系列合作。中科院與天津共同制定了《中科院——天津市院市合作“一三五”規劃綱要》,舉辦了“中科院天津行”等活動,建成中科院天津產業技術創新及育成中心、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曙光高性能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園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和產業化基地;中科院與河北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北京分院、半導體所、過程所等一大批院所還分別與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島、滄州等地開展全面合作、聯合攻關、項目轉化等多層次的合作。
企業是跨區域協同創新的最重要主體,近年來隨著中關村企業規模的擴張,跨區域布局的意愿提升,在津冀周邊區域的布局也趨于加速。據統計,2015年,中關村示范區流向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2565項,成交額89.4億元,同比增長60.5%。從技術領域看,流向天津的技術主要集中于現代交通和電子信息技術領域,而流向河北的技術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和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截至2015年5月,中關村企業已經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300家,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603家,這些走出去的企業相對集中于濱海新區、武清、廊坊、保定、秦皇島、固安等周邊區域的產業園區,對區域轉型發展產生積極帶動。
從市場化服務主體角度看,清華科技園、清控科創、北京首創集團、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市場化服務主體也都結合各自業務需求,積極參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有力加速區域協同創新進展步伐。孵化器層面,北京創業孵育協會、清控科創、中關村不動產商會等一批服務機構都在通過搭建對接平臺、共建孵化器等方式,探索創新資源、管理經驗、品牌優勢“一攬子”輻射輸出的新模式。創業服務層面,創業邦、3W創業咖啡、聯想之星、創業家、中國青年天使會、飛馬旅等機構與濱海經濟開發區津京互聯創業咖啡等結成戰略合作,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行業協會與聯盟層面,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物聯網產業技術聯盟、中關村智慧城市聯盟等都與河北、天津等區域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合作。截至2015年底,中關村活躍的產業聯盟達到167家,其中一半左右的聯盟吸納了京外地區成員,津冀地區大部分龍頭企業都參與了相關聯盟。
四大問題待解
盡管在各方合力之下,京津冀協同創新正呈現加速之勢,但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是三地的理念束縛。各地區尚未真正跳出“一畝三分地”思維,考慮本區域利益多,考慮區域整體發展少。具體表現為各地區都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給予高度關注,也對中關村創新輻射帶動抱有很高期望,但合作理念仍有待提升。周邊很多區域更多的存在分蛋糕的思維,對存量規模“很上心”,對增量培育“重視不夠”。
總的來看,當前京津冀不同區域對協同發展認識仍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站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站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京津冀創新合作戰略價值,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協同創新發展的理念尚需時日。
其次是對接的障礙。盡管各區域合作積極性高,但面臨著合作主體多、缺乏頂層統籌的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出臺后對各區域定位有了明確,但落實推進仍有待時日,整個區域發展的市(省)級統籌力度有待加強。
從對接北京的角度看,河北有11個地級市、172個縣(市、區),天津涉及16個區(縣);如果考慮高新區、開發區(國家級、市級)累計各類政府對接主體超過200多個。各類主體層級不同、發展導向不同,難免造成無序對接、同質化競爭,會造成競爭大于合作的局面,迫切需要加強統籌。
再次是導向的不明。當前情況下,各區域仍高度關注區域的經濟發展,關注產業合作多,而對創新、生態的關注還相對不足。在分稅制與GDP考核機制導向下,周邊區域都積極謀劃各自的經濟發展“登高”之路,對發展產業“情有獨鐘”,而對建設周期長、收益見效慢的創新和生態領域關注略顯不足。
目前,北京周邊區域都在“開疆擴土”建設大園區、盲目延拓經濟載體空間,對承接首都功能疏解與產業轉移表現出空前高漲熱情,甚至一些生態型區域也在積極謀劃園區開發建設,搞產業擴張。這種經濟導向的過度強化,勢必在一定程度削減各地區在創新上、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的持續投入,也可能會加劇生態環境的壓力。
最后是機制的不順。作為推動協同創新的“兩只手”,政府與市場尚未形成聯動機制,未能發揮“1+1>2”的合力效應。京津冀三地區域市場體系發展尚不健全,存在市場主體盲目建設與創新資源要素流動不暢并存的現象。
一是三地政府簽署的框架協議在實際發展中落實緩慢,在推動創新資源差異化布局和區域特色化發展方面實質性、可操作的引導和協調機制有待建立。
二是京津冀各地區間的對話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建立。
三是政府引導與市場主體需求之間仍缺乏有效對接,政府推動合作意愿過于強烈,制定過多的規劃、定位,忽視市場化主體的合作需求,容易形成“政府推動、市場主體自行發展”兩張皮現象。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