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商業銀行收費行為執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并同步公布了《商業銀行違規收費典型案例》,引導商業銀行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這是我國價格監督檢查部門成立以來的首部執法指南,超標準、超范圍收費,與貸款掛鉤只收費不服務,對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將流動資金貸款轉為承兌匯票推高企業融資成本……這些飽受詬病的商業銀行收費亂象將受到整治。
收費環節監管細化
近年來,在商業銀行息差收窄壓力之下,各家銀行難免訂立了不合理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目標,而且這種目標往往跟員工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在業績壓力之下,違規收費就在所難免。此外,收費項目對應的服務內容不明確,對已查出的違規收費問題整改不到位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自2003年以來,監管部門圍繞減輕企業負擔、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這一主線,積極規范商業銀行服務收費行為。從2003年銀監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到2012年2月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提出“七不準”、“四公開”,對銀行業系統不規范經營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再到2014年2月,銀監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直到此次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商業銀行收費行為執法指南》,可以說,政策措施一次比一次完善。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開數據顯示,近五年已經對銀行業開出了23.9億元的巨額罰單。其中,2013年10月到2014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各類商業銀行的150家分支機構進行了檢查,實施經濟制裁15.85億元。去年以來,整體情況得到一定規范,第三方評估顯示,62.59%的企業認為,與前幾年相比,銀行涉企收費治理取得積極進展。從商業銀行的整改反饋來看,目前五大行的收費項目均在150項左右,與此前相比均減少200余項。
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新問題也逐漸暴露,如強制將流動資金貸款轉為承兌匯票推高企業融資成本,與貸款掛鉤只收費不服務,對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超標準、超范圍收費等。
如一位中國銀行業協會人士所說,銀行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存貸款捆綁、收費與服務質價不符,還有銀行自定服務收費過高等問題,這之中第一種違規比較隱蔽,而自定服務收費此前很難界定是否違規。
針對上述問題,《指南》列舉了商業銀行在收費中可能被認定為違法的情形,明確商業銀行收費行為應當遵循依法合規、平等自愿、息費分離、質價相符的原則。其中,平等自愿是指商業銀行與客戶法律地位平等,應當在雙方自愿基礎上提供服務,不應以融資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為前提,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提供服務、收取費用。息費分離是指商業銀行應當嚴格區分收息與收費業務,不以“息轉費”的形式虛增中間業務收入,不將利息或者投資收益轉化為收費。
讓“莫須有”花費無所遁形
在商業銀行的違規收費行為中,“只收費不服務”最為隱匿也備受詬病。據了解,部分銀行與貸款捆綁收取賬戶資金托管費,但除履行自身職責外并未提供實質性托管服務。此外,企業的投融資顧問服務、財務顧問服務等也存在這一問題。
為此,《指南》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重點關注顧問與咨詢類、資金監管類、資產托管類、融資安排類等業務,檢查其服務內容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達到服務協議約定的服務標準,以及服務記錄是否完整。如查明銀行偽造服務記錄、服務成果,則認定為“只收費不服務”。同時,《指南》明確提出,商業銀行以信貸方式提供融資時,應區分工作職責和有償服務。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中開展的盡職調查、貸款發放、支付管理、貸后管理等內容屬于工作職責,不屬于實質性有償服務,不得以此為由收取服務費用。
除了“只收費不服務”,“強制服務并收費”也是部分商業銀行違規收費“重災區”。常見做法包括: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強制搭售理財產品,強制客戶到指定企業辦理評估、保險,強制以承兌匯票形式提供融資。
為此,《指南》要求,商業銀行需遵循“平等自愿”原則,不應以融資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為前提,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提供服務、收取費用。具體來看,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資時,不得強制搭售理財、基金、貴金屬等金融產品;不得使用虛假的、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購買保險等金融產品;不得強制客戶到指定企業辦理評估、保險等業務。
針對客戶最關注的“減費讓利”,《指南》明確提出商業銀行應認真落實已出臺的各項優惠措施,對需要客戶申請的優惠措施,銀行應當主動履行告知義務。
業內人士介紹,上述要求的提出與“銀行賬戶免年費”爭議有關。2014年8月1日起執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銀監會關于印發商業銀行服務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目錄的通知》中要求,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申請,為其提供一個免收賬戶管理費和年費的賬戶。但直到2015年8月,還有諸多客戶反映,由于對此優惠政策不了解,并未向銀行提出申請,但銀行也沒有主動提示客戶,導致這一優惠政策未能普遍落到實處。
此外,《指南》還要求商業銀行“明碼標價”,在其營業場所醒目位置及時、準確公示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收費標準、適用對象、生效日期、投訴方式等。
據了解,按現行規定,銀行服務價格分為3類,分別是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市場調節價,前兩者相對固定,后者則由各家銀行總行根據市場情況自主設定。對于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收費項目,《指南》規定,超出政府指導價浮動幅度,提前或推遲執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對明令取消的收費項目繼續收費等行為均可判定為違規收費行為。對于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收費項目,商業銀行在價目表外自立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超出價目表規定、收費對象與價目表規定不符等行為,均可判定為違規收費行為。
在發布《指南》的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還發布了《商業銀行收費檢查文件匯編目錄》和《商業銀行違規收費典型案例》,列舉了只收費不服務、超出價目表收費、違規收取委托貸款手續費、轉嫁成本、強制服務并收費、不執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等6大類17個典型案例,每個案例代表一種違規收費類型,突出可操作性,為價格主管部門查處商業銀行違規收費行為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