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高福一 于吉海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能源供求關系深刻變化,能源科技孕育新突破。作為東部沿海經濟人口大省、環渤海地區第一經濟大省和能源消費大省,山東省能源資源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調整結構、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
一、山東省能源供需現狀分析
(一)能源消費現狀分析
1. 能源消費總量持續擴張,增速逐步放緩。山東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國民經濟持續保持較高增長,尤其是2003—2007年,GDP增長率持續維持在13%以上,2008—2014年間年均增速依然高達10.8%。與經濟快速發展相適應,山東省能源消費總量也維持持續上漲趨勢。2014年,山東省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65億噸標準煤,比2010年增長20.9%,是全國能源消費最多的省份。從增長速度來看,2005年山東省能源消費總量為2.42億噸標準煤,以其為基期,山東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0.14億噸,年均增長率為4.7%。
從變動趨勢來看,山東省能源消費增速經歷了先降低、后提高、再降低的過程。“十一五”時期,能源消費增速大幅下降,由2005年的20%迅速回落至2008年的4.48%。金融危機時期經歷了兩年的反彈,2010年能源消費增速提高到7.54%。進入“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特別是節能減排、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深入實施,能源消費增速持續保持下降態勢。“十二五”前四年比“十一五”年均增速回落2.7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下降了0.35。
2. 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有一定優化。從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來看①,原煤占比緩慢下降,原油占比緩慢上升,其他能源占比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但受資源稟賦的影響,煤炭始終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2013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中,原煤所占比重依然高達73.82%,比2005年下降6.45個百分點;原油比重達到23.67%,比2005年提高了4.89個百分點;包含天然氣、水電等在內的其他能源占比僅為2.51%。與全國及世界平均水平來看,山東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原煤比重較高,天然氣及其他能源占比明顯偏低。
與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相比,山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明顯,體現出多樣化、清潔化特征。煤炭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不斷下降,由2005年的53.03%下降至2013年的47.32%,年均下降0.71個百分點。油品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較為穩定,在經歷了緩慢的下滑后,占比又有所提高,由2005年的24.09%下滑至2010年的21.86%,此后又進一步提高至2013年的23.43%。電力這一優質的二次能源在山東省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2005年電力在全省終端能源消費占比為13.7%,2013年時這一比重達到16.94%,年均提高0.41個百分點。自2010年開始,油品、電力及其他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超過50%。
3. 第二產業能耗總量最大,生活用能增速最快。與山東省產業結構相類似,第二產業是能源消費總量最大的行業。2014年,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總量達28148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77%。從工業能耗結構來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加工業等四大高耗能行業占比超過55%。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20.4%,比2013年提高1.9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占比18%,比2013年提高0.4個百分點;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占比11.7%,比2013年提高1個百分點;石油加工業占比7.2%,比2013年降低1.9個百分點。
與第二產業相比,山東省第一、三產業及生活用能消費絕對量較少。2014年,第三產業、生活用能、第一產業的能源消費量分別為4088萬、3196萬和609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1.2%、8.8%和1.7%。
從能耗占比的變動趨勢來看,第二產業能耗占比不斷下降,盡管與2005年相比降低了4.3個百分點,但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依然高達77%,生活用能占比整體呈現上升態勢,比2005年提高了3.7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能耗占比最低,且波動性不大。
4.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消費彈性系數呈下降趨勢。在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等節能降耗措施的帶動下,山東省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32噸標準煤下降至2012年的0.82噸標準煤,降低了37.88%。“十二五”前四年,全省萬元GDP能耗累計降低19.8%,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1.87%,超額完成進度目標。從各產業部門能源利用效率變動來看,第二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名義水平)由2005年的1.88噸標準煤下降至2014年的0.98噸標準煤,降幅為48%;第一產業由0.15噸標準煤下降至0.13噸標準煤,下降了15.4%;第三產業由0.51噸標準煤下降至0.16噸標準煤,降幅高達67%,為能源利用效率改善最為明顯的部門。
受此影響,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也呈下降趨勢,由2005年的1.32下降為2014年的0.38,降幅達到71.3%。
(二)能源供給現狀分析
1. 能源資源儲備情況。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勝利油田是中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區也在山東。近年來,勝利油田鉆探范圍逐步進入渤海海域,高科技鉆井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油田一直保持著穩產、高產。累計探明煤炭地質儲量405.13億噸,占全國的2.2%,剩余可采量大約為50億噸左右,主要有兗州、濟寧、新汶、棗滕、龍口、淄博、肥城、臨沂、巨野和黃河北等礦區。當前煤炭生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開工規模不足,產能壓力大。“十二五”規劃的開工規模為1260萬噸,比“十一五”減少了1080萬噸,根據省政府文件要求,到2015年底,山東將關閉年產30萬噸以下生產礦井,將淘汰產能約1500萬噸。二是剩余可采儲量少,服務年限短。按照目前可開采量,以現有年產1.5億噸的能力,僅能維持20年左右。三是現有煤礦開采條件越來越差。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礦井開采受水、火、沖擊地壓、高溫熱害等地質自然災害影響越來越大。四是礦區、礦井接續嚴重脫節,陶棗、官橋、淄博、臨沂等煤田的煤炭資源已近枯竭,新汶、肥城、龍口等礦區已進入衰老期,棗滕、兗州礦區進入減產期,將有一大批礦區面臨減產、減員、關閉報廢,礦區接續問題日益突出。
2. 能源供給渠道變化情況。隨著山東省工業持續高速增長,且重工化特征明顯,能源自身供給能力不足,大部分能源需要省外調入或依托進口。2014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5220萬噸標準煤,占供給總量的41.6%;外省凈調入能源7567萬噸標準煤,占總量的20.8%;國外凈進口能源13381萬噸標準煤,占總量的36.7%。從變化趨勢來看,山東省能源供給經歷了由主要依靠自身生產供給到主要依賴外部輸入的轉變,調入量呈現逐年擴大趨勢。
從不同能源種類的供給渠道來看:石油產量維持穩定狀態,約2700萬噸左右;凈進口量不斷增長,2013年比2005年增長55.8%②;庫存保持相對穩定。2005—2012年間,煤炭生產量緩慢上升,但2013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外省凈調入量增長較快,2013年比2005年增長了69.2%;由煤炭凈出口省份轉變為煤炭凈進口省份,2013年煤炭凈進口量達到3712萬噸。電力生產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05—2014年間年均增長7.3%;外省凈調入量由負轉正,“十二五”時期增幅較大。
3. 自身能源生產種類及結構。2014年,山東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5220.4萬噸標準煤,比 2005年增長了8.7%,年均增長0.9%。其中,2014年原煤產量為10699.8萬噸,比2005 年增長了6.77%,年均增長 0.7%;2009年原油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的4040.4萬噸,之后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2014年原油產量為3876.1萬噸,僅比2005年增長了0.7%,比歷史最高點下降了4.1%。2014年天然氣產量為62.89萬噸標準煤,比2005年降低了48.9%;水電、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長較快,2014年達到133.1萬噸標準煤。
二、山東省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能源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2013年,山東省能源缺口為25649.69萬噸標準煤,能源自給率37.19%。從變動趨勢來看,2005—2013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已經增長58.98%,但能源生產量在經歷了緩慢的增長后,2013年開始呈現下降態勢,與2005年相比僅增加了8.5%,能源缺口擴大了1.19倍,能源自給率下降了17.3個百分點。可以說,僅僅依靠省內資源開發,已經難以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求,對外能源依存度將持續攀升。2013年,山東省煤炭消費量高達4億噸左右,其中省外凈調入量2.5億噸左右,占煤炭消費的60%以上,電煤消耗的省外調入比例更是高達80%③。
(二)能源消費結構單一
煤炭在山東省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所占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較長時期內只能作為補充能源,核電建設短期內很難突破,在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較低。
(三)電源裝機仍以煤電為主,小火電機組仍占有相當比重
以煤電為主的裝機結構尚未發生根本轉變,煤電裝機占全省裝機比重仍高達88.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單機容量10萬千瓦及以下小火電占全省煤電裝機的比例高達18.1%,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性不斷加強,以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的實施,電源發展與煤炭資源、環保空間及節能減排之間矛盾越來越突出。
(四)節能減排壓力較大
雖然山東省 2013年單位 GDP 能耗為0.82噸標準煤,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但仍高于全國0.06噸標準煤,是廣東的1.5倍,是日本的7倍;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1.15噸標準煤,山東省能源消費重化工業特征比較明顯,能源單耗仍然比較高,節能減排的任務繁重。
三、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發展方針,加快推動能源供給側改革,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和提高能源發展質量為中心,推動能源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針對山東省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應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發展,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增加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費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規范提升傳統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優化行業結構,提升技術結構,改善組織結構,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
(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量的比重持續提高。國際能源署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世界發電用煤占比約為62.7%,發達國家比重大多在80%以上,美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1%,即使俄羅斯與印度也都超過了60%。未來,實施電能替代,通過大力推進電氣化建設與改造,將各種工業和生活散燒用煤向煤電集中,將有助于提高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三)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
推動能源系統從現有以化石燃料為主導的模式向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新模式轉變,實現能源的多元化、清潔化,將成為緩解能源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積極發展天然氣、核電、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加快能源體制改革,打破能源行業行政性壟斷,消除能源價格的結構性失衡,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實現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同平臺競爭。
(四)加強國內外能源合作
針對能源缺口不斷擴大的問題,加快完善省際政府及企業間合作機制,積極開拓省外、國外能源供應渠道,構建開放合作的能源供應體系。一是加強與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等煤炭資源豐富省份的合作,加強煤炭運輸通道和儲配中心建設,加快鐵路建設和現有煤運鐵路擴能及電氣化改造,大力爭取運力資源,積極引進煤炭資源。二是加快天然氣、石油及成品油輸送管網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骨干油氣管道途經山東省,大力引進油氣資源。三是加快實施“外電入魯”戰略,重點建設內蒙古錫盟、陜西榆橫特高壓交流通道和內蒙古上海廟特高壓直流通道,積極爭取國家批復建設新的送電通道,形成多元化電力保障格局。四是深化能源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山東省優勢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資源儲備基地,拓展能源發展空間。
(五)完善能源政策體系
利用投資補助、財政貼息、價格補貼等多種手段,加大對節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能源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創業資本進入能源領域,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能源產業開發。積極支持骨干能源企業做大做強,繼續推動骨干煤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聯合重組和轉型發展。全面落實國家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價格、投資、信貸、稅收、入網等激勵政策,制定實施稅收優惠、專項資金扶持、臨時補貼電價等配套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各界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注:
①由于“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數據在新的統計年鑒中不再列出,最新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
②該項數據的統計方法,統計年鑒進行了調整,因此2014年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采用2013年數據。
③國家能源局對2014年統計口徑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但對前面年份的數據并未進行修正,因此能源自給率的分析采用了2013年及之前的數據。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GX,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