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 張麗英
《興國之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講》(以下簡稱《興國之魂》)2013年出版發行以來,在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被評為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2014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之一,并且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研究的權威讀本。該書的主編戴木才學術造詣與理論水平非同一般,曾擔任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授課者。即便是應時之作,其論說容量、解讀的清晰性以及文字的可讀性,較之其他要勝出多多,市場銷量大也能說明。為此,今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再推出該書的簡易讀本《時代的價值坐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明讀本》,我相信二種讀本會相得益彰,為不同層面的閱讀提供方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精髓,是“興國之魂”的“魂中之魂”。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價值目標;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價值屬性;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價值要求。三個層面的價值理念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反映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價值愿望與追求。
把社會主義價值觀上升到“興國之魂”的高度,是新世紀、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它的二十四字內容完整而全面地闡釋了社會主義中國所應有的、大家共同遵循和擁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們經歷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為國爭光”、“努力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代潮流和精神型塑,為改革開放積累了強大的思想基礎;體會到了“大公無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英雄主義氣概和現實主義的激情;得政治之利、于風氣之盛,在大學校園真誠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除專業之外,還如饑似渴地吸取西方現代思想,一家一家地去瀏覽古典著作和當時極為熱門的西方學術著作,也因此帶動了全民閱讀和出版業的興盛。新的啟蒙時代,造就了中國各行業的精英和社會的中堅力量,至今不衰;一代風氣之轉變和造就,確實與當時的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息息相關。同時,也在新舊交替之際,寓新于舊,賡續不斷,把隱藏在文化中的儒家傳統一脈相承,試圖借鑒西方理論與學說予以改造,道統和學統已基本恢復,業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在新的時期注入新的內容,成為潛移默化的時代坐標;忠、孝作為日常的行為準則,正在生活與工作中逐步延展并落地生根;愛國主義熱情彌漫整個知識界,并在時代的軌跡中留下道道車轍。“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已內化成整個社會的行為規則和做事的信條,這些為我國改革開放起了個好頭。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性被壓抑已久的、也包括惡的一面在市場經濟還沒有規整的時期,不斷泛濫,直接沖擊著整個社會道德、價值的敏感神經,也顛覆不少正統的觀念。在取得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會福利一派大好的同時,也留下了時代之痛。在這種背景之下,各種思想、觀念、方法、手法多樣并存,思想的銳利鋒芒直接指向人們的道德信仰和靈魂深處的精神實質,伴隨著種種諸如環境、人文、風氣等話題內容覆蓋面的增加,兼之社會種種惡劣現象的叢生,更加使精神世界在價值取向上顯得迷茫,各種焦灼的困惑也由此而生。因此,培育社會主義信心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它既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興國之魂”,又是全體公民精神上的指路明燈。也只有這樣,文化與精神的作用、價值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來,特色之具象與抽象的內容也就在文化與精神的層面完全呈現,承前啟后,與時俱進。
《興國之魂》共十講。其中第六講“高揚共產主義價值理想旗幟”、第七講“站在人類價值共識的制高點”、第八講“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核心價值觀”、第九講“西方近現代價值文化建構的啟示”、第十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戰略工程”。它們分別闡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共產主義價值理想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牽引,這是在宏大的理論背景下追根溯源,也是對共產主義成果的吸收與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類價值共識的統一關系,是對人類文明成果和觀念的溝通與融合,并以之予現代人類文明貢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就建立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價值基礎之上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精神上最寶貴的財富,所謂文化與精神創新必須在從源頭活水中來;有參照才有說服力,第九講對西方近現代價值文化建構說明了這個道理,培育是全民族文化建設的大事,而踐行即全體公民的自覺自為則是關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指向國富民強,繁榮昌盛,保持持續的再生能力和創新的功能,還指向文化精神的再造和核心價值觀的穩定。第十講則是把培育核心價值觀定義為“長遠戰略工程”,實與“興國之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這五講恰是該書的特色,分量格外地重。
近代著名的翻譯家嚴復曾痛徹地指出:“華風之弊,始于作偽,終于無恥。”魯迅對國民性提出了尖銳批判的“吃人的禮教”,乃至臺灣地區作家柏楊的“醬缸”文化等等,這些悲觀的論斷都是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究其實質,還是痛其不爭、哀其不幸。時代進步到現在,各種情況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雖然有其陰暗面,但光明面的面積要大得多。而《興國之魂》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樹立起足夠的文化與精神自信,對我們民族和祖國未來充滿強大的信心,并會將這種自信與信心落實到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那么,凝聚中華兒女共同心愿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