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音頻資源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資源,如何在教學中發掘她的潛在價值?筆者以英語早讀課為切入口,從對早讀課的認識,早讀課的形式和早讀課的備課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力求構建一種高效、可行、新型的早讀課模式,進一步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英語早讀課 音頻資源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現代化教育手段不斷沖擊著原始、單調、沉悶的課堂?!冻踔杏⒄Z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要合理利用電視、音響、書刊、網絡信息等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多媒體教學以其無可比擬的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贏得了不少教師的青睞。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弊端也使部分學校和教師望而卻步,如:多媒體的購買和維護開銷過大;多媒體的操作對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要求過高;多媒體的使用普及率不均等。然而,音頻資源卻以其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和普及率高的特性優越于多媒體的使用。從上世紀初開始,磁帶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資源就出現在英語課堂上,現在人們對她的出現和使用已經習以為常。那么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契機下,如何開發和挖掘音頻資源的潛能,讓他們一直活躍在新型的教育舞臺上?筆者以英語早讀課為切入口,做了如下嘗試:
一、深化對英語早讀課的認識
英語早讀課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對正常的英語教學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因為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單詞、句型、語法等方面的積累是一個漫長、枯燥、單調的過程,而對語言知識點的理解、強化和運用必須建立在記憶基礎之上。因此,早讀課對整個英語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v觀現今英語早讀課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早讀課的利用不盡人意。如:時間短,稍縱即逝;形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內容瑣碎,學生學習目標模糊等等。有的教師早讀課不進教室,只是讓課代表領讀或者采取簡單的齊讀方式應付交差。殊不知這些做法不但削弱了課堂的權威性,而且滋長了學生懶散的學習風氣,阻礙了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創建成功的英語早讀課極其重要。
二、變換英語早讀課的形式
傳統的早讀課無非采用教師領讀、學生齊讀、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教師和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模式總是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但是,如果稍加思索,我們不難發現,早讀課完全可以進行突破和創新。譬如科學、合理、多樣地以音頻資源為媒介就能開創一種新型的早讀課模式。
1.聆聽音頻,引領聽讀。新《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英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一要求遵循了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心理規律。初中生仍然處于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現欲在這個階段都特別強。因此,音頻資源在培養學生聽讀能力的過程中,完全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模仿力。一方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聽錄音,然后跟錄音朗讀,從而讓學生模仿和掌握純正的語音、語調;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讓他們學會如何聽懂錄音內容,并貫穿一些聽力技巧的講授,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再加上早讀課得天獨厚的時間優勢——學生在清晨頭腦清醒,記憶力好,精力旺盛,學習效果特別明顯。
2.跟讀音頻,強化讀背。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記憶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學生的記憶量也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而增加。那么,如何有效地記憶所學的內容呢? 在早讀課上,我要求學生不打開課本,讓學生聽錄音然后復述所聽內容。起初,學生基礎薄弱,我只是讓學生復述單詞和詞組,如果音頻間隔時間比較長的話,我就讓學生翻譯中文或提示重點單詞來串聯他們的知識點。這種聽、說模式不但可以鞏固學生的記憶內容,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如我在講授8A牛津教材Unit3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時,我利用兩個早讀課就幫助學生完成了整篇課文的背誦。首先我讓學生復述單句并翻譯(可以是集體復述背誦,也可以請學生輪流復述背誦),然后就讓學生4-5句一起復述和翻譯,最后短小的段落就能一下子背完了。在這種“音頻讀背”的模式下,教師再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不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背誦積極性,而且還能杜絕“南郭先生”的現象,從而真正高效地利用了早讀課。漸漸地,我發現學生在這種讀背模式下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背誦效果尤為突出。
3.播放音頻,隨堂檢測。沒有目的的課堂是低效、失敗的課堂。我們還可以通過音頻對早讀課進行效果檢測。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單詞默寫是我們班早讀課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默寫前,我會讓學生先跟著錄音復習必須掌握的單詞,通常我采用的模式是——跟讀、拼寫、中文。然后讓學生拿出聽寫本,默寫錄音上的單詞,要求寫出單詞和中文。默寫用的音頻是我事先錄制好的,就是隨機截取聽寫范圍內的20個單詞。整個檢測過程一般3分鐘就能完成。剛開始,學生很不適應,書寫和反應速度跟不上,于是我重復播放一遍。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我們班70%左右的學生基本能達到測試要求,并且還有四、五個學生一直都能獲得滿分。這種聽寫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給原本被動、沉悶的默寫帶來一些活躍。學生在積極、緊張的思維狀態下,拓展了記憶的空間,增加了記憶的深度和廣度。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利用這種聽寫模式,充分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有效地增強了這些基本技能的聯系和融合,使得有限的聽寫能夠觸類旁通,多渠道、全方位地鞏固了英語知識。
三、重視英語早讀課的備課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備課上所花工夫和心思的多少直接影響授課的質量。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備課這一環節。
英語早讀課時間很短,一般只有30分鐘左右。我們學校早讀課稍微短一些,只有20分鐘。要在短短的20分鐘內做到規范發音、強化記憶、效果檢測,難度確實很大。所以,一堂成功的早讀課直接取決于教師備課的充分與否。
1.縝密安排早讀環節。成功的英語早讀課可以用緊湊、多樣、高效來形容。但是,二、三十分鐘的時間如果利用不當就會稍縱即逝。如何能實現聽、說、讀、寫的多重突破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千萬不能顧此失彼。如:教師可以首先安排學生5分鐘跟讀錄音(單詞為主),糾正語音、語調;然后安排他們10分鐘跟著磁帶背誦(課文為主),增強學生的語感;最后安排5-10分鐘檢測(單詞默寫或者段落聽寫等)。
2.緊密銜接教學流程。教師要在早讀課全面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必須對早讀課設計多種教學形式和環節,如何讓這些教學步驟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這就要求教師在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能夠做到合理、流暢地層層推進,逐步加深。但是,早讀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聽、說、讀、寫的順序就可以隨著早讀課的教學重點而變化。如早讀課的重點是聽力技能的訓練,教師就可以把“聽”這個環節安排在早讀課的最后階段。為了讓學生能夠完成有關聽力的檢測,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讀背單詞或者朗讀課文,然后默寫單詞、句型,最后再進行聽力檢測。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聽力檢測中能夠徹底解決詞匯和句型障礙,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再比如早讀課的教學重點是閱讀課文的背誦默寫,教師就可以把“寫”這個環節安排在早讀課的最后階段。在檢測之前,教師可以先設計“聽”和“讀”的有關教學環節,我經常采用的就是“聽—讀—背—默”的模式。
3.精心準備音頻資源。音頻,是早讀課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她既是我們教學的功臣,同時也給我們惹了不少麻煩。我曾經在課堂上因為音頻出了一點小狀況,竟然浪費了10多分鐘時間。這對于只30分鐘左右的早讀課來說是不能原諒的過失。所以,教師在早讀課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力求萬無一失。比如,教師可以多準備幾套音頻資源,以便課堂上使用;同時,教師要定期檢查錄音機的使用狀況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做到精心、細心、耐心。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由此可見,英語早讀課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若能在這有限的時間內,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就能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輕松,讓我們的早讀課更加精彩,讓教學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王治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及其軟件設計[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