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巍
摘 要:伴隨現代社會結構的轉變和產業模式的發展,各國傳統工藝產業均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巨大壓力。應對這種現實壓力,文章主要分析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現狀及政、企、商協會的振興方法和扶持對策,同時揭示日本對傳統工藝傳承教育的思考、方法和新方向。研究與探索的目的在于為我國傳統工藝發展提供值得借鑒的方法,并引發學界從多維度關注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日本傳統工藝產業;傳統工藝產業振興;策略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8-0032-03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Craft Industry
ZHANG Li-wei(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e of modern social structure and mode of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of industrial are facing tremendous pressur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Association to support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reveal the Japanese thinking, methods and new direc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 education.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rafts, and caused the academia from perspectives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 industry.
Key words :Japanese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 industry;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 industry revitalize; developing strategy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前言
傳統工藝產業不僅是地域的象征,其發展更代表地域文化的價值。目前,伴隨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傳統工藝產業發展陷入低迷,其主要原因包括傳統工藝品需求劇減、制造生產工具的企業不斷劇減、采購成本的增加、天然材料的枯竭、后繼人才的不足等均迫使傳統工藝產業大幅縮減。在現代產業發展中,傳統工藝對制造產業、歷史及文化的形成都具有巨大影響,因此強化傳統工藝產業的競爭力和高附加價值產業育成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日本把傳統工藝定位為國家的象征,并將其產業視為21世紀不可缺少的文化產業,特別在保護與振興方面的措施要領先于其他各國。下面具體分析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現狀、振興策略及后繼人才的培養方法。
一、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現狀及困境
(一)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發展數據
據2008年統計,日本全國有1275種傳統工藝品,可分為17個業種,其中鄉土玩具和人偶197種、木工品174種、陶瓷器瓦131種、織物96種、竹工品81種、金工品81種、和樂器與神祗調度69種、和紙57種、漆器50種、染色品46種、其他工藝品104種等。生產上述傳統工藝品的企業有23356家,在17個業種中以生產陶瓷器瓦的企業最多為4395家,其次是生產漆器的企業2864家,織物企業為2838家。傳統工藝從業人數約120393人,一種工藝品的平均從業人數是94.4人,在17個業種中織物的從業人數最多為23229人,其次是陶瓷器瓦的從業人數是21721人,漆器的從業人數是11521人。傳統工藝品的年生產額為700084百萬日元。一種工藝品的平均年生產額為947.3百萬日元,其中陶瓷器瓦的年生產額最多為121932百萬日元,其次為織物96004百萬日元,金工品為87202百萬日元。日本傳統工藝產業雖然保持上述一定企業數量、從業人數和產值,但是伴隨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以及海外廉價品輸入的劇增,不僅使以高齡者為主的從業人數不斷減少,企業數量也在逐年遞減,從產業整體來看,日本傳統工藝產業處于低迷狀態。
(二)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困境
面對傳統工藝品產量逐年遞減,部分產地通過有效的振興措施,利用造型創新、展覽會等方法拓展了需求并獲得了一定成績,但大部分產地由于對應消費需求不及時而導致發展遲緩或嚴重廢棄。特別是能夠代表日本傳統文化的產業,如纖維制品產業、陶瓷器產業以及漆器產業都處于停滯狀態。200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制造產業局傳統工藝品產業室的調研報告分析了日本傳統工藝低迷的原因,其結果如下:
1.需求的降低。主要原因:(1)少子化和高齡化導致人口的減少;(2)國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的變化;(3)對于生活用品國民意識的變化;(4)大量生產導致廉價生活用品的普及;(5)海外進口產品的增加,等等。
2.不能實現產量化。主要原因:(1)傳統制品均為花費時間的手工制品;(2)對原材料、生產技術以及技法都要求嚴格,工序復雜;(3)企業一般從業人數為5.6人,規模較小。
3.人才及后繼者不足。主要原因:(1)在過去30年間從業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一;(2)高齡化依然是普遍現象;(3)年輕人對職業選擇意識的變化和對未來的不安。
4.生產基礎(原材料和生產用具等)的衰減。主要原因:(1)傳統工藝的原材料主要以天然素材為主,但貴重資源有限,導致傳統工藝的衰減。(2)傳統用具的使用機會不斷減少,只需要少數工匠進行制作和維修,這種產業活動的縮小也導致許多傳統企業結束經營。
5.產地知名度不足。主要原因:(1)一般消費者對于傳統工藝品的優點和深刻的內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用和使用等信息了解不夠;(2)因國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廉價生活品的普及,產生諸多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日本以“傳產法”為依據,以“政府和地方機構支援”為主導,以“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為聯動機構,共同展開對傳統工藝產業的支援與扶持。傳統工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雖然步履艱難,但日本積極的對應政策值得借鑒,下面是其具體方法的揭示。
二、日本政、企、商協會對傳統工藝產業的扶持
(一)基于傳產法的資助
日本一直關注傳統工藝產業的振興和發展,1974年以振興傳統工藝品產業為目的開始立法,簡稱傳產法。傳產法中規定:“在一定地域中,以傳統性技術和技法為主要生產方式生產的傳統工藝品已經在民眾生活中流傳下來,并具備在未來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針對這些傳統工藝品產業應該給予扶持振興,從而為國民生活的豐富和地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健全性發展做出貢獻。”基于以上立法,設立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日本經濟產業省是負責傳統工藝產業的最高政府機構,在傳統工藝產業方面主要負責傳統工藝品的指定、各種計劃的認定、基本方向的制定和公布以及資金的輔助等。對于傳統工藝產業的資助和扶持,分為“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兩種聯動資助方式?!皬纳系较隆笔侵甘紫冉洕a業大臣聽取來自產業構造審議會和傳統工藝品產業分科會指定小委員會的意見,之后根據需要,將資助金發放至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由其來推進傳承、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等普及促進工作?!皬南碌缴稀笔侵父鞯赜虻膫鹘y工藝品產業企業可以通過申請提交至各省市地方機構,再由這些地方機構向經濟產業省尋求扶持。此外,政府還設立地域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補助金,即以傳產法為依據,各地域可制定振興計劃,獲得經濟產業大臣認定后可獲取部分資助。資助項目分為五種形式,即振興計劃、共同振興計劃、活性化計劃、合作活性化計劃、支援計劃。這五種資助形式分別對傳統工藝制造協同團體、傳統工藝品銷售商家、傳統工藝事業者、以及傳統產業支援事業機構等提供資助。
(二)針對產業低迷的對策
針對第一節闡述的傳統工藝產業停滯及衰退的狀況,日本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提出了相應解決策略,具體如下:
1.開發新產品和開拓銷路的對策。具體包括(1)能夠引起消費欲望的商品開發;(2)附加“感性價值”的新商品開發;(3)觀光等地域資源的聯合;(4)地域品牌和“JAPAN”品牌的活用;(5)活用IT等創新性技術,拓展銷路。
2.傳承者的培養及技術和技法的繼承對策。其中包括(1)專業院校中人才的培養,以及對現有手工藝人的實踐教育;(2)具備12年傳統工藝工作經驗、技術純熟的技術者可以被認定為傳統工藝師;(3)每年獎勵對傳統產業有貢獻的人士;(4)向中小學校派遣傳統工藝師,開展傳統工藝的體驗教育;(5)為社會提供接觸傳統工藝的機會,通過全國規模的制作體驗發掘人才。
3.生產基礎的確立對策。其中包括(1)對材料的團購;(2)確保原材料的替代材料。
4.宣傳對策。其中包括(1)通過JNTO(日本政府觀光局)向海外宣傳;(2)宣傳產品的LOGO和地域品牌的普及;(3)表明品質,普及工藝品的優勢和特性;(4)常設國家級的傳統工藝品綜合展覽設施;(5)開設網上宣傳,不僅介紹傳統工藝品的歷史、背景和工藝師的技法,還介紹全國傳統工藝品中心的展覽時間表,并在大型商場銷售傳統工藝產品。
5.關聯措施的有機結合及強化。其中包括(1)對各產地進行振興計劃指導,實現地域活性化;(2)介紹知名設計師和市場戰略專家到各產地扶持傳統產業振興;(3)定期派遣專家到各產地進行實地調研,并為各地提供各種信息。
6.地域團體商標制度。作為創造地域特色和區別地域間特色的方法,2005年日本政府借修改商標法之際導入了地域商標制度,其方法是地域名+商品名或商品的用途,如美濃燒,美濃是地名,“燒”是指陶瓷器。其中,針對傳統工藝品,實施了“傳mark”+“商品名”的表示方法。
此外,傳統工藝產業的衰減其主要原因是市場的縮小和后繼者不足,如何確保后繼人才的培養和技術及技法的傳承一直受到日本學者和教育機構的共同關注,下面將從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中揭示日本培養傳統工藝產業后繼者的思路和方法。
三、日本傳統工藝人才的培養
(一)啟蒙、培養和就業
根據日本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中心對日本兒童生活實態調查顯示,日本初中生和高中生對未來理想和希望從事的職業前20位中沒有傳統工藝士這一職業。但是,根據日本學者對現有傳統工藝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傳統工藝士從10歲開始接觸傳統工藝并產生興趣,在高中以后決定從事傳統工藝工作。由此可見,在培養傳統工藝后繼者的問題中,如何把興趣轉為決定從事傳統工藝職業的啟蒙教育至關重要。決定從事傳統工藝工作之后,多數人首選專業學校進行學習,其次是在大學學習,再次是拜師學習。目前,日本培養傳統工藝人才的主要途徑包括(以“織物、陶瓷器、和紙”這三種傳統工藝職業為例):(1)全國擁有17所傳統工藝品關聯團體的繼承者育成機構,雖然招生人數較少,但都不設學費;(2)全國擁有3所受地方政府管理的職業訓練學校,如京都西陣高等職業訓練學校。還有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管理的4所職業訓練學校,如富山縣的井場木雕刻工藝高等職業訓練學校是國內唯一的只有木雕刻的學校;(3)全國學習傳統工藝基礎知識和技術的大學、短期大學或專業學校中國立大學12所,私立大學18所,特別是在筑波大學、千葉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等對傳統工藝都有學術性研究;(4)為了喚醒對傳統藝術的興趣,日本將傳統工藝產業的知識和技術作為必修內容的公立高中有158所,私立高中有29所;(5)全國設置21個可以體驗和學習傳統工藝技術的場所,并定期開辦講座。相對上述豐富的培養渠道,日本為從事傳統工藝產業相關工作提供了諸多機會,例如作為傳統工藝士以弟子身份直接進入;工藝系高校畢業后進入產地從業;美術系或專業學校等畢業后進入產地從業;產地的專業培養機構學習后在產地從業;在文化中心學習過的傳統工藝愛好者,培訓后在產地從業。
(二) “從傳統到創新“的高等教育
日本地方高校作為地域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和應用拓展的基地,同樣也在積極采取措施。京都作為日本最具代表的傳統城市,其傳統工藝品及產業均具重要地位。近年,日本教育部提出“面向現代教育需求的支援項目”,京都三大國立大學之一的京都工藝纖維大學(以下簡稱KIT)成功申報了題目為《培養具備創造性的國際工科系專業技術者—從傳統到創新、從地域化到國際化》的教研課題。圍繞課題主旨,2006年KIT面向本科3年級學生開設了“京都傳統工藝—技與美”課程,這門課程不僅是專業課程和修養課程相互融合的關鍵科目,也是KIT作為現代GP(GP是英文Good Practice的縮寫,是目前日本教育部對高等院校改革的主旨)的主干科目。2007年KIT又以促進與海外學生的交流為目的,面向本科4年級開設了“京都傳統工藝-知與美”課程。2008年KIT又接著面向研究生以“迎合現代人的需求”為課題主旨,開設了“京都傳統工藝-知技美”課程。上述課程中來自不同專業和不同國家的學生分別對京都的金彩、清水燒、西陣織和組紐、調緒、京弓、京壁、有禪、鐒金具、京瓦這9種傳統工藝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學習。通過聽取傳統工藝掌門師傅授課,與傳統工藝企業經營者的交流,梳理傳統工藝的歷史及工藝流程,與消費者對話等形式為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設計提案。KIT設置傳統工藝課程的教育主旨體現了KIT的教育理念,即以知識與感性、傳統文化與先端科學的融合為目標,通過體驗學習方法用心理解傳統工藝者的匠心和技術,從而結合現代技術,活用傳統工藝內在的智慧,實現“造物”的目標。同時,通過多學科背景的學生共同完成課題研究,在實現跨學科授課的同時,多領域知識對傳統工藝的多角度研究可以提升傳統工藝的競爭能力。特別是在上述立足傳承文化、明確教育主旨的基礎上,KIT以傳承為己任,提升了學校在傳承研究中的地位和聲望。
綜上,在日本傳統工藝產業低迷的狀況下,日本政府、企業和商協會,以及教育機構均協力扶持傳統工藝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具體表現是有法可依(傳產法),國家、地域、商協會和企業的聯動,共同完成支援。特別是在后繼人才培養方面提出啟蒙教育至關重要,而且在培養和就業等方面都提供合理進路。此外,日本高?;诳鐚W科教育理念不斷嘗試從傳統到創新的教育方法,為傳統工藝產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結語
綜上,本文首先深入分析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數據和產業困境現狀,其次探索日本政、企、商協會的扶持方法和對策,并通過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明確了傳承啟蒙教育的最佳期和日本傳統工藝教育體系及多渠道從業途徑,以及高等院校傳統工藝教育的新視野。我國傳統工藝的技術及其魅力,應該融合現代的感性,深入到建筑、環境、地域文化建設、傳統技能、飲食文化等多領域,從而壯大其產業活動能力。特別是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傳統工藝研究應該結合現代商業模式采取相應發展戰略,這將是今后繼續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木下のぞみ. 支援傳統工藝 “日本之技”產業發展的網絡構筑項目報告書[R]. 2008.
[2] 日本經濟產業省制造產業局傳統工藝品產業室. 關于傳統工藝產業的現狀及今后振興政策的報告[R]. 2008.
[3] 2006“京都傳統工藝—技術與美”報告書,國立大學法人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平成18年度文部科學省“面向現代教育需求支援項目”,2006.
[4] 澤田美惠子.京的傳統工藝——知美技[M]日本京都: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