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牛
摘 要:國內職業院校實習指導工作及預備技師在技師工作站培養工作普遍存在目標不清晰明確、實施不夠深入細致。學生在實習中學習不系統,不深入,實習或在技師工作站培養效果不明顯。技師在站培養、畢業實習指導工作急需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急需將指導工作做實、做細,急需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產生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理念傳授給學生,急需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中培養創新精神。本課題為國內職業院校技師在技師工作站培養指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企業導師提供了指導教材,為實習或在技師工作站培養學生提供了學材,為實習或在技師工作站培養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管理制度與實施規程,在國內職業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物流預備技師;技師工作站;精細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83-2
1 課題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產業升級換代步伐不斷加快,從中國制造跨越到中國創造,工業2025,一帶一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物流技師等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職業院校物流預備技師培養規模迅速擴大,物流預備技師培養如何在完成校內學習的基礎上,提高預備技師在站培養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對職業院校物流預備技師在站精細化培養研究,以有利于將職業院校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工作標準化、精細化、規范化提上工作日程。
1.1 課題提出的現實依據
國內職業院校實習指導工作及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工作目標不清晰明確、實施不夠深入細致。學生在實習中學習不系統,不深入,實習或在站培養效果不明顯。
企業師傅或指導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不能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有措施、有評價地指導學生通過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將所學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效融匯貫通,產生新知識、新成果,并將研究成果在企業應用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問題。該項目提出的目的使職業院校充分發揮企業在學生實習、實踐中的關鍵作用,工學結合、工學交替,解決指導工作不準、不實、不細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及高技能人才培養水平。
目前國內對該項目研究還沒有先例,但各院校已充分認識到學生在企業學習實踐的質量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起著關鍵作用。深圳技師學院現代物流專業從2009年開展預備技師在站培養以來,建設了10家技師工作站,校企合作基礎好,指導工作扎實細致,成效顯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需要加以提煉、整理、上升到理論水平,以推動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1.2 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1.2.1 物流預備技師概念
物流預備技師是指已完成預備技師學制教育,并通過物流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的理論知識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未進行綜合評審的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的物流專業學生。
1.2.2 技師工作站定義
技工院校與企業聯合建立或企業單獨建立的名師帶徒,開展技術改造、技術攻關與革新,培養德技雙馨高技能人才,進而推動行業、企業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技術攻關與革新基地、校企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
建立技師工作站,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或科研生產型事業單位現有高技能人才作用,采取名師帶徒等方式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吸引優秀高技能人才加強技術交流、合作攻關、推動技術進步和解決關鍵性生產難題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技師工作站組織機構設在企業,但職業院校要發揮主導引領作用。
1.2.3 學徒制
傳統學徒制(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有時也稱“學徒制”,或“手工學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學校教育出現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鋪中師徒共同勞動,徒弟在師傅指導下習得知識或技能的傳藝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高度情境性的學習方式,學徒在真實的工作場所中觀察師傅的實作,感知和捕捉師傅的知識和技藝,然后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實作,逐漸學會師傅的技能。
現代學徒制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進的一項育人模式,其教育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可以是企業員工。對他們而言,就學即就業,一部分時間在企業生產,一部分時間又在學校學習。因此,學生和員工都可以從企業領取相應的工資。但是,作為一種新模式,在推廣中需要企業和學校專門制定相應的人事政策進行支持。
認知學徒制是指將傳統學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術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即專家實踐所需的思維、問題求解和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在這種模式中,學習者通過參與專家實踐共同體的活動和社會交互,進行某一領域的學習。
2 課題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課題研究對象有物流預備技師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培養內容、培養效果評估、預備技師在站培養規程、雙導師項目課題制精細化實施、預備技師培養管理制度、項目課題研究與企業管理與技術攻關結合模式、項目課題成果企業應用效果評估、項目課題成果評審與答辯、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標準化、指導教師教材、學生學材。
2.2 研究方法
項目課題采用了經驗總結法、調查法、觀察法、比較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等。
2.2.1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理論聯系實踐,實踐修正理論,總結、提煉的研究方法。
依據國家、省、市關于預備技師培養與技師工作站建設的相關政策,依據學院對畢業實習與預備技師在站培養的教學要求,經過6年的技師在站培養實踐經驗總結,提煉形成研究成果。
2.2.2 調查法
搜集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對企業導師、管理人員、在站培養學生的在站培養指導體驗,學習體驗進行了調查,收集了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對項目課題選題采用了調查法。
2.2.3 觀察法
對在站培養學生使用周工作頁和在站培養手冊的學習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2.2.4 比較研究法
對項目課題成果應用前后采用了比較研究法,以驗證項目課題成果實效。
2.2.5 文獻研究法(查找文獻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全面查閱了國家、省、市、學院關于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實習的相關文件,領會政策,吸取精華,為項目課題研究打下基礎。
2.2.6 實證研究法
學生從項目課題選題開始到課題成果實效驗證廣泛采用了實證研究法。項目課題成果都經過幾輪驗證,有顯著效果才整理到研究成果中。
3 課題研究的目標、主要內容與研究步驟
3.1 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目標是解決國內職業院校畢業實習指導、技師在站培養形式化、不實、不細、不精問題,通過設計物流預備技師在站精細化培養計劃、方法、規程、教材、學習指南、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手冊、完善雙導師項目課題制,以達到高效指導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工作,使指導教師與企業導師指導學生通過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將所學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產生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并將研究成果在企業應用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效果。
3.2 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標準化制度建設、教程和學習指南開發、精細化培養工具開發和項目課題研究報告實效性論證研究。
3.3 課題研究步驟
第一步:明確研究達成目標;第二步:確定項目課題研究框架;第三步:經驗總結制定標準化制度;第四步:開發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工具;第五步:開發在站培養教程和學習指南;第六步:項目課題成果實踐驗證與總結;第七步:修改項目課題成果;第八步:完成項目課題研究報告和論文;第九步:申請結題,資料存檔;第十步:國內職業院校推廣應用。
4 課題研究成果分析
4.1 課題研究成果內容
課題研究成果內容包括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規程、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手冊、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教程(指導教師、企業導師或師傅用)、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學習指南(學生用)、以工作業績為導向的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校企合作雙評價標準、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指導管理辦法和論文兩篇(預備技師在站培養精細化研究和國內異地分揀優化的思路)。
4.2 課題研究成果分析
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規程、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管理辦法、以工作業績為導向的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校企合作雙評價標準屬于預備技師在站培養規章制度建設。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手冊屬于精細化在站培養學習指引與工具。
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教程屬于預備技師在站精細化培養教材,供指導教師、企業導師使用;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學習指南,供在站培養學生使用,屬于學材。
預備技師在技師工作站精細化培養初探屬于項目課題研究成果的總結,國內異地分揀優化的思路屬于指導教師運用項目課題成果指導學生過程中參與企業實踐,解決快遞企業生產問題的成果。預備技師在站培養精細化研究項目成果實施不僅培養了學生,也提高了指導教師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5 結論
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技師工作站,建立完善物流預備技師在站培養制度,明確物流預備技師培養目標,建立培養“雙導師”隊伍,按照物流預備技師培養規程,教學計劃、企業項目實踐教學大綱、授課計劃、企業項目實踐企業教學時間表要求,以技師工作站為平臺、產教融合,緊跟企業需求,運用在站培養手冊、在站教學工作頁、周工作頁等工具指導學生圍繞崗位工作與技術改造創新開展“雙導師”項目課題制研究,研究成果在行業企業推廣應用,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目標明確,制度細化,過程管理與全局管理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雙導師”項目課題制精細化管理實現了物流預備技師精細化培養。
6 課題研究成果應用效果及推廣價值
經現代物流專業12物流J4班2015.6-2016.5在站培養使用驗證,學生周工作頁、月度報告及時完成率比成果實施前提高40%,指導教師與企業導師指導及時且內容豐富,指導效率提高120%,學生達到基層管理人員綜合職業能力水平,少數優秀學生達到中層管理人員綜合職業能力水平,21名學生被聘任為基層管理崗位,3名學生被聘為中層管理崗位。學生課題成果來源于企業本職崗位并在企業應用,學生初始就業薪資平均達到5000元,遠遠超過深圳同類院校,效果顯著。國內職業院校技師在站培養、畢業實習、中段實習均可采用,具有較高的推廣使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局.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3.
[2] 鄔焜,等.自然辯證法新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