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本文結合西安市的現狀,圍繞教育彈性供給與剛性需求的矛盾,從城鄉公共教育發展供給側出發,探索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城鄉教育;彈性供給;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146-2
0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結構,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教育發展供給側改革實質上是對由政府主導的提供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一側的改革。
作為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城市,西安的基本行政格局是大城市帶大鄉村(郊區),一直面臨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明顯的困境。基于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統籌西安城鄉教育發展是統籌城鄉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探索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合理路徑,核心在于實現教育資源配置供需平衡和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的改革。
1 西安市城鄉教育發展現狀
1.1 實現了教育方式創新
表現為教育信息化、城鄉公共教育資源共享的推廣使用。西安市憑借其優厚的教育資源(例如屬地高校較多),成為教育部確定的首批32個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試點地區之一,致力于形成以國家公共服務平臺為引導、區域特色公共服務平臺為補充、學校應用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建共享為支撐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應用的良好局面。2014年,西安市在全市范圍展開國家平臺的規模化應用推廣工作,截止2016年5月,全市已完成1965個學校資源共享的開通,逐年提升統籌城鄉教育信息化的整體發展能力。
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政策指導下,2015年9月9日,西安市大學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正式啟動,改革城鄉資源共享的“西安大學區管理制”。數字教育資源覆蓋西安市10區3縣,可供數百萬老師、學生同時使用,增強互動環節。教師從教學端登錄,開展資源共享的教學研究活動,學生們通過學習端進行網上自主學習,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學習精品課程、進行模擬實驗,創新大學區內跨越時空限制的資源互補型教學模式,緩解了歷史遺留的“擇校熱”問題。開展“以強帶弱、以城扶鄉、共同發展”大學區校際網絡結對幫扶、突破城鄉、時空限制,實現了城鄉學校之間優質資源的共享。位于西安市主城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和位于城郊偏僻的藍田縣華胥鎮中心學校是兩個一對一網絡結對幫扶學校,兩校相距約30公里,通過同步課堂網絡直播實現了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同時享受到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這些應用模式,不僅把信息技術在教學、教研活動以及跨校教學的應用,變成日常教學行為,而且有效破解了農村、薄弱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師資短缺、教育不均衡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加快推進了全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1.2 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較快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西安市政府規劃中的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較快,教育規模擴大、教學水平提升、教師隊伍增加。尤其是“十二五”以來取得較大成績。第一,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總投入:2011年至2015年累計投入522.63億元。第二,鼓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學雜費等同西安市常住適齡受教育者收取,沒有差別或歧視。在公辦學校就讀期間,只要有學籍,則不受戶籍限制,都有資格報名參加當地的中考。第三,采取多種方式擴大教育總供給,調整教育投資結構,促進教育事業內涵式發展、提升公立和私立學校辦學軟實力。
1.3 教育事業發展水平仍然存在不均衡的問題
西安市統籌城鄉教育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仍然有如下問題:在義務教育階段,城鄉之間的差距尚存,甚至在一些地區表現得很明顯。因為西安市所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諸如辦學主體的差異,教育投資的差別,教育法規政策尚有缺位,造成城鄉、校際之間明顯的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還有擴大的趨勢,需要社會和有關部門高度關注。
在城鄉之間、重點校和薄弱校之間,因教育投資差別引發教師收入差距大,教學經費差距大的現象明顯。比如,在鄉村小學,課桌椅等基本設施尚不完備;而城市的某些重點示范學校,觸摸屏黑板、平板電腦等先進的教育技術已經投入使用,優厚的收入吸引到全國特高級教師前來工作。
城鄉義務教育的差別有悖教育均衡的推進,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統籌教育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2 教育彈性供給與剛性需求的矛盾
從經濟學角度講,需求是用貨幣表現的購買力,供給是由生產部門在一定價格下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馬克思曾指出:“需求與供給這兩個概念,好象只是同義的反復。”只有將供給和需求聯系起來才有意義,不可偏廢任何一方。2016年5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在分析西安市城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發現統籌教育的難點在于城鄉居民對于教育的需求和良好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2016年全國兩會會議中,民進朱永新代表提出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缺乏有效供給帶來的教育需求矛盾,使得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得頗為緊迫。”
事實上,西安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有優化改進的空間,需要教育供給側改革來化解城鄉教育供需矛盾,推進教育結構調整,提高教育供給質量。
公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困難,用人單位和學生都表現出對職業教育效果信心不足。2015年西安市職業教育招生實際比計劃低40%。因生源不足,一部分中職學校已無法運轉,任由教育資源閑置。與此同時,數以百萬的進城務工人員,卻不能通過職業教育或培訓提升專業技能,進而提高收入。
還應注意到,西安市出現高端教育需求外溢現象,并且呈上升態勢。留學低齡化趨勢日趨顯著。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美接受基礎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23.5%,接受高中教育的增長了50%。
3 提高教育供給側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的策略
圍繞西安城鄉教育供給側出現的問題,可以借鑒經濟領域調結構、補短板、增效益的解決方案。樹立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觀念,從教育投入入手改革,參照相關規章制度,設立合理的標準,鼓勵多元多區域投資,破解學區房,擇校熱,教育人才盲目流動。
3.1 創新教育投入,擴大多樣化供給渠道
首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事業,破除教育產業準入壁壘,保護其合法權益,適當開通綠色通道進行激勵。第二,提高社會力量辦學的教育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從公立教育的有效補充向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渡。第三,探索信息時代“互聯網+”與教育發展的有效結合,培育開發“互聯網+教育+相關行業”。
創新職業教育提供方式。與“打工族”需求對接為突破點,由職業院校在工業園區、大型工地等進城務工人員聚集區,集中設立教學點,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學的方式,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工能夠邊打工養家、邊上學培訓,使教育成為個人進步的推動器和社會流動的潤滑劑。
3.2 統籌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機會平等
教育機會平等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邏輯起點,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更需要城鄉均衡發展,保障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
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注重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綜合考慮教育發展的規模、層次,整合公共教育資源。特別要注重向薄弱地區的政策傾斜,優先保障農村教育的軟硬件辦學條件,包括校舍、教室、師資水平等。此外,在城鄉交接地帶,特別要發展職業教育,開拓技能培訓,致力于培養實用型人才。
4 結語
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不單純是供給不足,更是教育資源供需不平衡。需要研究新常態下的新的教育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需求側拉動”到“教育供給側推動”的轉變。
參 考 文 獻
[1] 別敦榮.論民辦教育發展的第三條道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3).
[2] 李傳英.城鄉統籌背景下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理念與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3(1).
[3] 周紅莉.城鄉統籌發展下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導刊,2015(1).
[4] 閆榮國.二元結構型城市義務教育城鄉統籌發展的趨勢、困境與對策——基于西安市數據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5(5).
[5] 魯子蕭.新時期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青海省為例[J].現代教育論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