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彬 馬小明 遲永堂
摘 要:電池密封性是電池壽命及安全的重要保障,為提高其壽命,利用陶瓷材料良好的耐酸堿、抗腐蝕,耐高溫等特性,研究了一種金屬和陶瓷焊接工藝,使用陶瓷材料作為密封結構中的主要材料,從而提高了密封結構的可靠性和壽命,同時也進行了實際測試,驗證了該工藝及結構在電池中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鋰電池;陶瓷;密封
中圖分類號: TB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178-2
1 概述
鋰離子電池由于具有電壓和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能量效率高、自放電小、無記憶效應和無污染等優點,成為目前最有前途和競爭力的二次電池。鋰離子電池已經廣泛應用于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如 MP3、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電動工具等。并且,隨著成本降低、壽命和可靠性等性能的進一步提高,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和能源存儲等應用領域已經嶄露頭角。
電池材料一般包括下列物質[1]:
正極:鈷酸鋰(LiCoO2)、鎳酸鋰(LiNiO2)、錳酸鋰(LiMn2O4)等;
負極:人造石墨系列、天然石墨系列、焦炭系列等;
隔膜:聚乙烯(PE)、聚丙稀(PP)等組成的單層或者多層的微多孔薄膜,尤其是PP/PE/PP三層隔膜具有較高的抗穿刺強度,起到了熱保險作用。
電解液:碳酸丙稀酯(PC)、碳酸乙烯酯(EC)、二甲基碳酸酯(DMC)、二乙基碳酸酯(DEC)、甲基乙基碳酸酯(MEC)等組成的一元、二元或者三元的混合物。
內部各種材料都容易與氧氣或者水發生反應,如負極與氧氣反應,電解液與水(找文獻和反應式)
在錳酸鋰體系電池中與水分相關的反應如下所示[2-3]:
H2O+LiPF6→POF3+LiF+2HF
ROCO2Li+HF→ROCO2H+LiF
Li2CO3+2HF→ H2CO3+2LiF
4H++2LiMn2O4→3l-MnO2+Mn2++2Li++2H2
發生反應后電池性能將會急劇下降,且有發生燃燒、爆炸的風險,所以電池的密封性是電池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的重要參數。
極柱和蓋板間的密封主要依靠橡膠密封圈,通過擠壓變形的方式來保證密封,而有機物的抗腐蝕性、耐高溫性能均要遠較陶瓷等無機非金屬材料要差,本文就是研究陶瓷與金屬間的焊接工藝,探索使用陶瓷作為密封材料,并應用于電池上的可能性。
2 試驗方法
試驗原料:鋁合金蓋板、銅合金極柱、鋁合金極柱,金屬化陶瓷環
試驗方法:通過高溫處理方法,將陶瓷表面進行金屬化,使陶瓷表面覆上一層銀,或者鉬錳金屬。在金屬化陶瓷環表面涂覆上一層釬料,并將鋁合金蓋板、金屬化陶瓷環、銅、鋁合金極柱按順序疊加,放入氣氛爐中,加熱至600℃,保溫3分鐘,冷卻后取出。
3 結果分析討論
焊接后需對組件進行功能性測試。測試項目根據電池實際需要,分別有:①密封性測試;②耐高溫測試;③拉力測試。
3.1 密封測試
測試目的:測試焊接組件是否能達到密封的功能性要求。
測試方法,自制夾具,通入1.0MPa的壓力,觀察3分鐘,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無則證明焊接后樣件密封。
3.2 耐高溫測試
測試目的:因電池使用環境可能包括高溫環境,測試焊接后功能件是否能在承受長期高溫環境。
測試方法:對焊接后蓋板放置于130℃環境下,保持72h,然后再重新對蓋板進行密封性測試,蓋板保持密封性即為通過。
3.3 溫度沖擊測試
測試目的:因電池使用環境可能在高低溫中切換,檢測結構件在溫度沖擊的情況下,結構件是否仍滿足使用要求。
測試方法:結構件在110℃加熱10min以上,丟入0℃水中,循環10次。
3.4 拉力測試
測試目的:考察焊接強度;同時試驗組件在保持密封功能性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極限破壞力。
測試方法:使用萬能試驗機。
3.5 結果分析
從測試結果來看,該焊接方法可以保持密封性,且可以通過一些濫用測試中,說明該方法可以在電池上應用。
4 結論
本文預先對陶瓷進行金屬化處理,后續通過使用合適的釬料,利用釬焊工藝,實現陶瓷和金屬的焊接連接,并保持焊接件的密封性,并通過電池平時的使用環境和條件,模擬電池在極限條件和環境的使用,驗證了該工藝在這些條件下仍可以保持密封性,證明了該工藝可以應用于電池結構上,對電池密封結構的改善提供了工藝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M.Wakihara.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1.33:109-134.
[2] EIN-ELI Y.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at the graphite anode of Li-ion cells [J]. Solid State Lett,1999(2):212-214.
[3] EDSTROM K,HERRANEN M.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HOPG/li-qu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tudied by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 J Electrochem Soc,2000,147: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