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于茜 劉政序
摘 要 數字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數據新聞在新聞界獲得了較為突出的發展,對于備受沖擊的新聞業而言,這種新型新聞報道形式的產生和廣泛使用為新聞報道帶來了新的活力。文章根據數據新聞的實踐現狀,分析數據新聞對新聞社會功能實現的影響,望有益于討論。
關鍵詞 數據新聞;新聞社會功能;雙刃劍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16-02
1 新聞傳播的社會功能
1.1 前人代表性的新聞功能觀
1.1.1 拉斯韋爾的新聞功能觀
他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新聞傳播具有三大社會職能:作為社會的“瞭望哨”,對環境進行監測;發揮橋梁作用,使社會各部分為適應環境建立關系;保障社會遺產代代
相傳。
1.1.2 賴特的新聞功能觀
他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肯定了拉斯韋爾提出新聞的三種功能,同時指出新聞還具有提供娛樂的功能。
1.1.3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新聞功能觀
新聞具備正面功能,比如賦予人、事、物等以社會地位和強制形成社會規范,同時也具備負面功能,比如對受眾的麻醉功能,造成受眾沉迷于娛樂,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信息,逐漸喪失行動力。
1.2 對當下新聞的基本社會功能進行梳理
1.2.1 基本報道功能,傳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
對事實進行及時報道,及時為受眾提供其所需信息是新聞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傳媒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報道的同時,也要表達出對待事實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1.2.2 實施社會監督,協調社會關系
新聞對環境的監測實質上主要表現在發揮其社會監督功能,其含義基本包含兩層:一是,媒體代表國家、政黨、等權力機構對社會的監督;二是,媒體代表公眾對社會事務的監督。
1.2.3 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換而影響社會
在傳媒的生產運行過程中,存在有三種商品的交換方式:一是,新聞源和傳媒之間的交換;二是,傳媒和受眾之間的商品交換;三是,傳媒和廣告商之間的商品交換[1]。
1.2.4 提供娛樂,服務社會,指導受眾生活
除了嚴肅的社會功能,新聞也能為受眾提供娛樂。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謂的娛樂是建立在前幾項功能的基礎之上的,單純提供娛樂的媒體嚴格意義上講將不可稱之為媒體。
2 數據新聞對新聞社會功能的影響分析
2.1 數據新聞促進新聞社會功能實現的方面
2.1.1 報道的可視化呈現提升新聞報道的實際
效果
數據新聞不同于傳統新聞的一大特點就是其以可視化的形式來表現新聞事實,使受眾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新聞事實與自身的關聯性,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感,加深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印象,增強了實際的傳播效果。
2.1.2 以數據為基礎的報道強化新聞的社會監督功能
數據新聞報道的來源是新聞媒體獲取的數據。媒體代為行使社會監督的權利,及時報道客觀事實,并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給所報道的客體造成某種精神壓力,促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改變,這就實現了新聞的監督功能。
2.1.3 預測性報道增強新聞報道的社會服務引導功能
數據新聞與數據技術密切相關,往往站在宏觀視角觀察新聞事實,由于數據是可以實時觀測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因此,數據新聞才有了評估事件發展狀況和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可能。此外,數據新聞突破了傳統新聞的簡單圖文的報道形式,換之以可視化的方式,注入多媒體數字技術元素,是對媒介融合的一種較好實踐,新穎的報道形式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也體現出新聞的娛樂功能。
2.2 數據新聞對新聞社會功能實現亦產生沖擊
2.2.1 數據來源存疑導致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存疑
一般而言,數據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等組織儲存在自身的數據庫中的有固定格式的數據,這些數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另一種是沒有固定格式的數據,例如由門戶網站中用戶的評論和關注的話題所產生的數據等,這些數據是不系統的,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用戶行為。我們雖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但我們對數據的掌握水平并不成熟,在數據來源方面,我們當下獲取數據的渠道仍存在疑問。
2.2.2 報道主體資質存疑導致新聞的專業性存疑
數據新聞報道的核心是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而最終形成報道又必須保障新聞的要素齊全和價值凸顯,如此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疑問,數據新聞的報道主體是該由掌握數據處理技術的技術人員來承擔?還是該由具備新聞專業素養的新聞從業者來承擔?數據技術人員不具備傳統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對新聞敘事和價值取向的把握難免不足;而現今新聞從業者大部分并不掌握數據技術,在對數據的相關操作和可視化的處理上存在較多困難,如此很難保證數據新聞的科學性。
2.2.3 可視化的過程忽略導致新聞的科學性存疑
從新聞的本質上看,數據新聞就是在傳統新聞的基礎上加入了數字技術的元素以增強敘事效果,不過敘述主體變成了數據處理人員,敘述方式由原來的圖文模式變為可視化的方式,敘述的客體由客觀事實變成了被挖掘、處理的數據。但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張布滿數據和文字說明的圖表或者動畫,數據樣本是如何選取的,敘述者是如何處理數據的,可視化的過程等等這些過程,受眾都不得而知。事實上,這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可視化是難以體現新聞的科學性的。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技術人員仍然難以避免過度主觀,若因此造成相關關系建構的不合理,新聞的價值則難以體現。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57.
[2]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2):49-55.
[3]楊保軍.論新聞的本體功能與派生功能[J].理論月刊,2010(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