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蘭子
摘 要 在媒介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多媒體新聞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了新聞傳播領域的寵兒。文章從選題、信息采集、內容規劃等方面入手,對如何策劃多媒體新聞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 多媒體新聞;信息采集;內容規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19-02
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跨媒體的持續深入,媒介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采編與報道時盡可能多采取多媒體手段,將新聞以文字、聲音、攝影、攝像、網絡直播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提高新聞的傳播范圍與傳播價值。本文中,筆者就將對整合不同種類媒介的新聞傳播新形式——多媒體新聞展開分析,從制作角度探討其具體策劃方式。
1 何為多媒體新聞
在傳統概念中,提起多媒體,人們往往會想到音頻、視頻等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事實上,多媒體不僅涵蓋以上形式,還包括許多綜合形式。有關多媒體新聞的定義,國內學者雖然表述方式不盡一致,但內涵與本質基本相同。通常,廣義上的多媒體新聞是指經由數字技術處理的、融合兩種及以上媒體形態的新聞。狹義上的多媒體新聞則需滿足以下3個條件:1)能夠借助互聯網傳播,區別于任何使用實體存儲與播放的信息產品;2)具有“有機融合”的特性,并非媒體形式的簡單組合;3)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并非單純的受眾被動接受新聞的傳統模式。根據上述屬性,我們可歸納出多媒體新聞的概念:能夠融合多種媒體形式的、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聞形式。
2 多媒體新聞的制作層次
多媒體新聞制作可分為3個層次:1)提供大致的事件梗概,內容僅比提要稍詳細,以便方便受眾確定是否需要獲得更多信息;2)按照梗概層對新聞進行展開;3)將受眾引入到報道當中,幫助他們獲取深度信息。
具體來講,在第一層中我們要先給新聞事件一個發展的由頭,通過標題、內容提要、事件關鍵圖片等對新聞進行總體概括性描述,以吸引受眾注意力。在第二層中,我們可選取焦點人物、重點現場、事情進展等內容展開深度報道。如天津港“8·13”爆炸事件,我們可對李克強總理親臨現場督導指揮救援展開深入報道,并重點采訪參與救援的消防武警官兵,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的傷亡情況和施救效果。在這一層,新聞采編與直播策劃人員要盡可能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現場連線、網絡直播等多種媒體形式,爭取為受眾帶來更為全方位、立體感的報道。在第三層中,我們可根據第二層事件報道的具體情況展開深度分析,同時將所有有關事件進程的文本、音頻、視頻等內容進行整合、分類,方便受眾查閱。在互聯網建立事件的討論區,供受眾同事件相關方及媒體進行互動,了解事件細節以及進展。
3 多媒體新聞的策劃
3.1 挑選有價值的選題
多媒體新聞的表現形式具有傳統新聞無法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選題上,我們要盡可能選擇報道價值較高、受眾較為關注的核心事件。在這一原則下,生活類新聞、日常社會生活的報道就不再適合采用多媒體新聞的形式。對于這些新聞報紙、廣播、電視等仍是很好的傳播形式,但對于需要全方位追蹤事件進展,解構事件來龍去脈、關鍵人物,對事件進行反思、反饋、總結的復雜新聞事件來講就不再適用。這一考慮不僅是為了降低新聞制作成本,更是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效用,讓受眾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到更有價值、更全面的新聞報道。除此之外,在選題時,我們還應考慮到多媒體新聞的交互性特點,盡可能選擇受眾能夠參與、有興趣持續追蹤的內容。例如,2016年“兩會”就是一個非常適合采用多媒體新聞的選題,“兩會”當中涉及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民生問題,這些都是百姓關注的重點。新聞策劃方可重點選擇養老金改革、社保繳費水平、食品安全、互聯網金融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跟蹤報道,從代表提案到“兩會”報告再到總理記者會,抓取每一點能夠透露民生問題的環節進行解讀與衍伸,幫助受眾理解提案,而后為他們建立討論空間,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客戶端收集新聞反饋,以投票、問卷等形式了解受眾的深層次信息需求。除此之外,媒體還可邀請關注度高的提案代表、委員做客演播室,分享、說明自己的提案,借助直播連線等方式引入受眾參與,直播網絡互動情況,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兩會”的討論中來。
3.2 全方位采集信息
3.2.1 以多種形式進行采訪信息集納
為了達到新聞采訪的“面面俱到”,記者要采用文字、聲音、畫面、圖像等多種形式進行記錄,盡可能為后期制作提供更全面、更翔實的素材。尤其是視頻的采集,更是需要記者提起高度重視。這是因為,當今社會對于新聞的“快餐”式消費已成為主流,要想第一時間抓住受眾注意,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還原事件原貌的報道形式就是視頻。視頻信息具有承載量大、直觀的特點,深受各層面受眾的歡迎。目前,我國大部分電視臺、互聯網門戶網站都建立了自己的新聞視頻專區,受眾可以第一時間在頁面顯要位置看到當前的熱點事件,點擊進入即可觀看視頻。媒體通常還會將文本等擴展閱讀放置在視頻網頁下方或是右側,方便受眾在觀看完視頻后深度了解事件時使用。
3.2.2 全面搜集背景資料和相關報道
任何新聞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記者要盡可能搜集事件相關背景材料,一方面,方便自身更為全面地闡述新聞事實,另一方面,方便有深層次了解需求的受眾查閱。在搜集背景資料時,記者要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建立起新聞事件的人、事、時間體系,重視事件前因后果的發展進程,引導受眾快速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
3.2.3 收集多方觀點
在傳統新聞報道中,報道的核心往往是事件的親歷者、參與者、利害關聯者,而在多媒體新聞中,受眾被引入到了新聞傳播過程當中,多方參與新聞已成為現實。為了能夠更好地還原社會各方對于事件、對于新聞報道本身的態度和意見,收集多方觀點就變得非常重要。需要強調的是,多方觀點中的“多方”并非僅僅指專家、學者、名人、媒體等事件分析與傳播主體,還應包括普通群眾。仍舊以“兩會”為例,對于提案的解讀應當收集行業專家的意見,但提案的最終受益人是百姓,利害關系的主體也是百姓,這時,媒體就應廣泛收集普通群眾的意見,并綜合提煉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予以重點報道。
3.3 內容規劃與媒體融合
多媒體新聞最重要的就是“融合”二字,所謂融合就是將多種媒體形式有機組合在一起,使它們各自發揮優勢,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效果。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就各有所長,報紙、雜志等文字報道形式的媒體內容翔實,能夠對事件進行深度闡述,但卻難以給人直觀的感受;廣播形式最為即時,能夠快速播出突發事件并持續跟蹤事件進展,但難以呈現畫面,同樣不夠直觀;電視媒體雖然融合了音頻、視頻等直觀形式,但是在實效性上仍不如廣播媒體,在深度上仍不如紙媒。因此,在對多種媒體進行組合時,新聞策劃者要盡可能發揮參與媒體的優勢,最大限度調動受眾感官,使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到最有價值、最有內涵、最有深度的新聞內容。例如:在受眾觀看圖片時,可以響起畫外音解說;當受眾觀看視頻時,文字報道同步跟進;在瀏覽文章時,現場采訪音頻同步播放;利用動畫技術還原視頻無法捕捉的現場場景;充分發揮衛星地圖、圖表等元素的直觀示意作用,提升數字新聞內容的表現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新聞恰當位置放置二維碼,方便受眾掃描,主動獲取新聞事件的進展。
4 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于新聞要求的提升,多媒體新聞逐漸占據了新聞報道的主流。但從發展時間上看,多媒體新聞仍較為年輕,仍有很多問題亟待改進,這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我們有必要與時俱進,緊跟新聞報道的總趨勢,開發更多更為實用的新聞報道方式,努力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體驗。
參考文獻
[1]孫寶傳.漫談多媒體新聞——新世紀新聞的主流表達形式[J].中國傳媒科技,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