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
摘 要 隨著全球傳播渠道的暢通,應運而生的Emoji改變了傳統的交流方式,為移動社交語境下的傳受雙方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在對Emoji進行功能探討的同時也關注其給傳播帶來的問題。
關鍵詞 移動社交;Emoji表情;功能探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23-01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卡內基大學的法爾曼教授首次在貼吧中使用笑臉:-)起,網絡表情便作為一種溝通符號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后10年,被譽為顏文字之父的栗田穣崇,在參與imode計劃過程中研發了Emoji,其含義是“繪文字”。2010年,得益于統一碼聯盟的收錄,Emoji表情終于沖破文化藩籬,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暢聊無阻。
1 Emoji表情的傳播態勢及內涵
數字化、互動性是當前移動社交的本質特征。作為世界范圍內通行的符碼,Emoji不僅已成為網絡原住民最常見的社交表達方式,更預示著一場席卷全球的文化。在蘋果手機最新版本中,Emoji已涵蓋表情與人物、動物與自然、飲食、活動、旅行與地點、物體、符號及旗幟在內的8大類別,囊括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2 Emoji表情的功能分析
移動社交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信息交流速度大大加快。應運而生的Emoji只需輕輕一點即可完成編碼,改變了傳統斟字酌句的輸入方式,優化了溝通效率及傳播效果。此外,缺乏語境支持及符號本身的曖昧多義可能會封鎖人們之間的感知,造成傳播障礙。作為副語言的Emoji表情則發揮了面對面交流時的語氣及手勢功能,形成言語雙方共享的傳播語境。
2.1 調節氣氛,維系感情
根據麥克盧漢“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論斷,Emoji是人類感官的拓展。表意生動的Emoji不僅可以消除眼球對文字的審美疲勞,還將口語轉換為擬人文本,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隨著社交網絡的深度發展,深陷社交叢林、精力有限的人們難以維持稠密交錯的關系網絡。而通過Emoji的運用,實現了低成本地維持基本談話關系。比如一個笑臉Emoji可以彌補無話可說的尷尬,而倘若缺乏形式上的反饋可能會造成對方心理不適。
2.2 商業營銷,品牌傳播
當前的移動社交語境及行業標準化發展是引爆Emoji表情全球普及的兩大燃料。表情符號與商業結合成為移動營銷的新方式,不僅為品牌帶來廣泛的傳播度,且制作簡單、成本低廉。諸多品牌看準這一商機,紛紛加大對Emoji的投入和應用。Ad Age評選出的2015年十大Emoji營銷榜單聚焦了品牌如何使用Emoji表情獲得成功推廣。其中,一向鐘情于技術表達的達美樂推出Emoji點餐服務。消費者只需要在推特上關注達美樂賬號,然后點擊披薩Emoji,即可一鍵下單。
2.3 跨文化及公益價值
基于種族及性向多元化等因素的考量,蘋果在今年年初更新的iOS8.3版本中增設了300個表情,推出了黑白黃等6種膚色,并增加了同性夫妻,人們可根據個人情況或喜好,自由選擇膚色、發色及性向。瑞典非盈利組織BRIS還嘗試利用Emoji與問題少年及受虐兒童進行對話。該組織開發了被毆打后的熊貓眼、粗言穢語惡意中傷、自殺傾向等傷害情景,并通過對受害經歷的回憶,給予受虐者情緒宣泄的出口,鼓勵他們突破語言障礙。Emoji正在成為一種近乎普世的表達方式。
3 Emoji表情帶來的傳播問題
在當前移動社交語境下,Emoji表情不僅具有創設語境、表情傳意的功能,還可被廣泛應用于品牌推廣及公益事業,收獲良好的社會效果。當然,在發揮Emoji表情功能的同時,也要關注其給傳播帶來的問題。
3.1 指向多義及意義衍變導致符號誤讀
非語言符號的多重表意性可能造成受者對Emoji的錯誤解碼。比如僅表達“笑”的Emoji就有10多種,如何準確把握符號背后精細的語義差別絕非易事。為此,Buzzfeed網站做出官方與民間含義的對比介紹。例如:身著紅色舞裙的女子被官方定義為“跳舞”,而日常則多表示為“找點事情做”;遮住雙眼的猴子在官方含義中意為“看不到”,而人們則習慣用于表示“我搞砸了!”
并且,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符號意義的衍變與派生層出不窮。羅蘭巴爾特曾在《神話學》里建立了一個雙重指意系統,比如“狗”這個Emoji能指對應著“狗”這個所指,構成初級指意系統;在次級指意系統中,這一能指又指向新的所指,表達“廣告狗”“加班狗”等新含義,這種隨意性運用也會造成不同語境下的解碼障礙。
3.2 商業化侵蝕經典文化
法蘭克福學派曾用“文化工業”概念意指商品化在追逐利潤和同質性的過程中模糊了大眾文化與經典文化的界限。當前語境下,Emoji表情正以娛樂至死的態勢入侵嚴肅本真的學術領域,構成對經典作品的誤讀。2009年,數據工程師弗雷德本尼森將文學經典《白鯨記》(Moby Dick)中的10 000句子交由800人翻譯,耗時6周,完成了Emoji版本——Emoji Dick。然而,經典文學作品在獲得重生時,原本啟發人保持冷靜思考的意蘊及想象性愉悅已不復存在,文化工業導致本真文化貶值,淪為極具操縱性的消費品。
參考文獻
[1]馬珺.網絡表情符號的文化意義[J].科技傳播,2015(5).
[2]趙爽英.表情、情緒、情節: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與演變[J].新聞界,2013(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