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昕
摘 要 通過對中國報業自建國初期至今的內容生產制度進行梳理,對報業內容生產方式轉型進行了分析總結,并指出為了適應“外部利潤內在化”需求、技術的發展、編輯部角色的轉變的變化,中國報業內容生產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并逐漸向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制”轉型。
關鍵詞 中國報業;內容生產;制度變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158-01
內容生產一直以來都是報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指信息的采集加工、編輯整理與生產發布的全過程,具體包括報業的新聞傳播理念、內容主體、采編制度、生產運作以及發行體制等方面。
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國報紙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政策傳達和輿情引導上。雖然1956年《人民日報》等報紙進行了一次由“以宣傳為本位”的黨報模式向“新聞本位”——大眾傳播媒介回歸的嘗試,但由于當時高度一體化的社會生活環境最終導致改版失敗[1]。這一失敗標志著以《人民日報》為中心、以黨報為主體的公營報刊系統,黨報體制形成[2]。在采編制度層面,編輯部實際成為政府的延伸,報社以編輯部為核心,實行總編輯責任制,設立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對黨委負責,領導編輯部的工作。在生產運作層面,這一階段報業整體處于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階段,報社各部門產量、質量均有顯著提高,編輯、制版、應刷、裝訂及發行等各環節實現了配套。在發行體制層面,實行“郵發合一”的發行制度,報紙的發行工作全部交郵局辦理,報社自身發行功能喪失,預訂和計劃發行成為發行的主要形式,進一步鞏固了“以宣傳為本位”的新聞傳播理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報紙開始回歸大眾媒介。1978年12月,國家新聞總署在全國報紙經理會議上正式宣布了報社企業化經營決定[3]。這一階段,一個以黨報為中心、多報種多層次的報業體制開始形成。內容上,報業擴大了報道范圍,純信息的新聞占比逐漸增多,內容囊括生活、工作、娛樂等各個方面,引導和服務讀者的功能日益突出。在采編制度層面,實行采編合一制,注重發揮報紙的新聞傳播功能和輿論監督作用,注重發揮報紙的特有優勢重視深度報道。生產運作方面,報社開始利用計算機對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取代鉛排鉛印,實現了印刷電子化[4]。在發行體制層面,報社開始“自辦發行”,由報社自行承擔發行業務,自主經營,自設發行機構,自建發行網絡,自己對報紙進行宣傳推廣和收訂投遞,使報紙能夠直接接觸讀者。
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黨報種群持續衰退,晚報、都市報種群先后成為社會主導性報紙種群。定位于市民生活報的都市報開始崛起,報紙的目標受眾開始傾向社會中間階層。都市報的崛起加速了中國報業產業化進程,意味著中國報紙走向商品化,也真正開始重視讀者的需求,直接推進了中國報紙的市場化轉型。與此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中國報業的新聞傳播理念強化“以消費者為中心”,開發了“作為市場的讀者”。中國報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提速帶動了中國報業新聞體制的一次大轉型——集團化戰略[5]。報業通過“集團化”進行結構重組、資源整合,使報業的經營模式更加多元化。內容上,全方位迎合“作為市場的讀者”需求,并且突破了傳統報紙文字、圖像等信息的限制,真正實現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統一集成。在采編制度層面,開始實施采編分離、責任編輯制,變記者中心制為編輯中心制;另一方面,編輯也通過開通新聞熱線等形式從被動受邀轉向主動出擊。生產運作方面,海量的信息可以通過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質進行存儲,不再局限于單一紙介質存儲,數字出版技術得以實現[6]。發行體制層面,以“自辦發行”為主,開始向“多渠道發行”轉型,進一步把報紙產品的銷售工作主動權掌握在報社自己
手里。
進入21世紀,新聞專業主義碎片化呈現,媒介融合開始發生,報業開始重視“作為權利主體的讀者”,新聞傳播理念向“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轉變[7]。同時,中國報紙的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進入轉型新階段:從只是簡單地將數字技術和數字產品當作生產工具發展為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同時眾多報紙開始主動發展新媒體,開辦有別于報紙電子版的特色網站,開辦手機報和WAP網站,推出電子報紙、移動終端應用App等。
隨著報業自身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報業集團化的成熟,報業提出打造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開始整合資源,形成資源共享、整合配置、價值鏈接的產業鏈條,由單一的紙媒傳播向多媒體渠道與產品傳播進化。
綜上所述,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報業內容生產方式的制度進行回顧,不難發現,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媒介融合進程日益加快,海量信息的加工整合、社會化的協同生產以及多元化信息產品的到來,報業內容生產方式制度不斷發生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方面轉型過程:第一,政府角色從控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第二,社會治理理念從“以國為本”轉型為“以人為本”;第三,媒介產業經營理念從分眾定位轉型為整合營銷;第四,報紙受眾從知識分子轉型為大眾;第五,大眾傳播形態從單一媒介轉型為整合媒介。
參考文獻
[1]王琛.新中國黨報60年的發展與變革[J].深圳大學學報,2009(3):130-136.
[2]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9-390.
[3]陳戈,儲小平.當代中國報業制度變遷的一個理論解說[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2):94-98.
[4]李東東.60年,中國報業與新中國一起成長[J].中國報業,2009(10):7-13.
[5]魏軼群.中國報業集團十年足跡[J].中國記者,2006(3):45-47.
[6]文宏武.信息技術與出版的創新和轉型[J].出版參考,2007(5):1.
[7]殷俊,殷瑜.都市報向主流報紙轉型趨勢論[J].當代傳播,2002(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