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文化傳播由文字傳播開始轉向圖像傳播,一個全新的圖像時代已撲面而來。美國圖像理論學家米歇爾在《圖像理論》一書中用“圖像轉向”(pictorial turn)來概括這一文化變遷,尼古拉斯 ·米爾左夫等人則將之概括為“視覺的轉向”(visual turn),國內一些學者根據西方哲學家的理論提出“視覺文化的轉向”說。學者周憲認為“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化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毫不夸張地說,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圖像表達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要表達方式,滲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在感受圖像世界給我們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當代攝影面臨的一些迷茫與困惑。本文通過探討視覺轉向下中國當代攝影的發展流變,分析其所面臨的困擾,闡述攝影未來發展的趨向。
一、中國當代攝影的演進與發展
(一)現代科技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新科技的運用使得獲取影像的技術不斷提升,使攝影師從繁瑣的技術細節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另
外,數字化處理技術和發達的網絡傳播,使攝影者的傳播方式、創作手法以及審美價值等都發生了轉變,不僅是攝影藝術的類型與樣式得以多樣化呈現,而且網絡化的語境也對當代攝影創作的審美觀念提出相應的要求和更新的可能。可以這樣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攝影藝術形式上的發展和變化。
(二)攝影觀念的更新拓寬了創作思路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攝影,已不是簡單地再現自然景觀或社會生活,而是攝影家們根植于當代文化背景下,利用自身的經歷與體驗,重新思考當下社會現實,用藝術對自然、生活之現象進行反思與再創造的藝術表達。拍攝只是手段,構思與創作才是攝影者思想的體現。攝影者按照其觀念對現實的主體、環境進行支解、重組,構成一組新的關系,賦予一種新的含義,這正是攝影者所要表達的含義,如王慶松作品《論壇》(見圖一)。
(三)其它藝術形式拓展了攝影語言表達
當代攝影并不是以孤立的姿態出現,而是靈活多變的融合各種媒介、材質,拓展了攝影圖像的表達語言。如攝影與美術、行為、裝置等藝術媒介結合滋生出畫意攝影、行為攝影、裝置攝影等,郎靜山先生是中國畫意攝影第一人,他將攝影與繪畫結合,作品獨樹一幟(如圖二)。多種藝術形態的拓展對攝影語言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表現在已經接近整個攝影系統各個層面的元素使用,從物理特性、器材、制作方式,直到攝影的概念、觀念,包括與各種其他媒介與藝術表現手段的嫁接與融合,都成為當代攝影思考的問題。
二、中國當代攝影的困擾與問題
攝影傳入中國不過區區百年,如今已是全民皆影的年代,表面看似欣欣向榮,其實問題叢生,在此略舉三點。
(一)“中國式”攝影泛濫成災
隨著攝影器材的普及以及攝影術越來越容易為普通人所掌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攝影大軍,每個人都可以是照片的生產者。當今攝影與其說是一項全民藝術,倒不如說是全民運動。人造煙霧、模特擺景或通過鏡頭器材追求所謂視覺沖擊的做法日趨盛行,成為這個時代部分攝影創作的標簽,突顯了思維和文化深度的缺乏。同時,假藝術之名行欺世媚俗之實的行為,也使人們缺少對圖像本身文化本質意義的理性思考,對藝術的真偽難以甄別,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文化語境的腐化。
(二)急功近利帶來的浮躁心態
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一些攝影家變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把作品的“經濟價值”作為最終目的。每年有不計其數的攝影賽事,很多賽事都被贊助商操縱,他們對攝影賽事的贊助多是為了開發更多的消費者,以牟利為目的。部分攝影家投其所好,什么好中獎就創作什么,這種只以追逐市場利益為目的攝影行為,嚴重偏離了攝影藝術的本質。攝影家如何在這浮躁的商業大潮中堅守人文價值、彰顯獨特個性,值得我們思考。
(三)造假頻發折射出價值觀偏離
近年來,由于利益誘惑、投機取巧心理,攝影界造假事件時有發生,連州攝影年展創始人段煜婷指出“中國當前好的攝影家越來越少,絕大多數攝影家不知攝影的價值所在,他們只為得獎追逐名利,‘沉迷 于拍攝名山大川,在這樣的目的驅使下甚至不惜舍棄職業道德,造假剽竊”。在段煜婷看來,攝影家造假事件不斷發生, “從深層次上來說,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現。
三、中國當代攝影未來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呼喚本土原創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已被大家所認同。作為“舶來品 ”的攝影從國外傳入中國,經歷了早期大規模模仿和借鑒西方當代攝影風格的狀況,在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背景下,中國當代攝影逐漸回歸“本土 ”。因為只有植根于中國生活的土壤,才有可能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原創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動觀者。攝影未來的發展,不能拋棄本土創作。本土文化為攝影師提供了廣泛的創作題材和豐富的內容資源,是創作的源泉和需要,通過本土化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體現“中國特色 ”,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回歸攝影本體
討論到這里,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攝影本體語言,可能有人會覺得過時。早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就曾對攝影本體語言進行過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反觀中國攝影,我們一直在強調攝影的主題思想、表現形式、審美情趣、現實意義等,或是沉浸于藝術見解、風格流派、文化判斷。這些固然重要,但我們卻一直在淡化對攝影本土語言的探索與建構,也沒有對攝影語言的缺失有所反省。不少攝影家似乎不以為然,因為覺得老土、過氣。在視覺轉向的時代,新媒體的到來使攝影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主動或被動求諸攝影本體已經成為攝影家們的必然選擇,當代攝影不是“題材問題”,是“語言問題”,正如攝影理論家顧策所指出的,要讓觀看回到內心,讓影像重歸本體,讓攝影成為攝影。
四、結語
攝影語言打破了時空和民族的界限,成為一種 “全球性語言”,正以其新的風貌參與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視覺文化轉向下的中國當代攝影,如果立足于中國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背景下,回歸攝影本體,汲取多元養分,和諧共生發展,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這是否也昭示著中國當代攝影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曹昆萍.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江蘇攝影[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1).
2.
藏策.回歸影像本體[N].中國藝術報,2012(12)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