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楊漢廷
一場還沒開始的酒類打假集中行動,近日在當地媒體上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打假行動打擊的重點區域、起始時間、實施階段以及執法隊伍人數等等,寫得清清楚楚。看了這樣的報道,筆者不禁納悶起來。打假行動猶如“戰爭”,講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行動”還沒開始,有關部門就把“作戰”目標、時間、步驟公之于眾,搞得地球人都知道,這與“通風報信”有何區別?
其實類似“泄密”的宣傳報道還有不少。自從實施酒駕入刑以來,一些地方在開展查處酒駕行動時,總喜歡先在短信、微信、廣播、電視、報紙上提前披露行動時間、地點、人員等等。雖然警方解釋稱這種信息不是“機密”,對于司機來說也是一種宣傳、一種善意的提醒。但不少市民在看到信息后,都質疑這是一種泄密行為。
不可否認,有些“行動”的確需要廣泛宣傳發動,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以達到正面效應。但有些“行動”的性質是不可公開的,未實施之前不宜宣傳。試想,本應隱秘的“行動”變成了明告,如此“廣而告之”,行動期間,那些假酒還敢公然擺在柜臺上嗎?那些酒后駕車的司機肯定會避開這些查處路線。如此一來,這樣的查處行為就沒有任何突擊性,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作為職能部門,做事情、出政策、推方案,通過宣傳擴大影響,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宣傳也要有忌諱,比如提前“走漏風聲”的宣傳就是忌諱。這樣簡單的道理,有些部門卻不以為然,熱衷于報上有名、廣播有聲、電視有影,生怕自己做了工作別人看不見,埋沒了功勞,可就是沒想過有些“行動”一旦提前宣傳出去,就成了“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