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老年大學寫作班之前,我幾乎是一個半文盲,只讀過5年書,一生從事財會工作,連文章分段、標點符號應用都很模糊,許多簡化字也不會寫。雖然如此,我仍為自己的70歲生日設計了一份禮物——出一本書!
這個愿望在2003年8月70歲生日前夕實現了——一本十五六萬字的習作《黽子文鈔》面世了。此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人家三代人傳閱后又前來購買。更令我感動的是在,我的老同事、南京師范大學顧復生教授特意找到我,用他教授古典文學20余年的經驗幫我分析不足之處,鼓勵我:“你有潛力,應繼續寫。”我說:“基礎太差,過幾年再說。”他嚴肅地說:“你已70歲了,宜早不宜遲!”
這些鼓勵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這年冬季,我在淚眼模糊的回憶中,完成了14萬字自傳體小說《往事難忘》,經數次修改后送中國文聯出版社審批,于2006年出版。那年年底,我查詢了南京市作家協會的電話和地址,捧著兩本習作怯生生地邁進了作協的大門,在古稀之年跨進了作家的門檻。
為了寫作,我放棄了書法、盆景等其他愛好,潛心研究,為自己設計了新的計劃——再出一部書,爭取加入江蘇省作協,作為80歲的生日禮物。
我年老體弱、底蘊淺薄,但我不氣餒,飽經風雨的人生和旅居海外的經歷是我寫作的素材庫。同時,決心挽回被白白耗損的年華,成為一種異乎尋常的推動力為我助跑。我默默地耕耘著,在2012年底完成了一部23萬字的文集。
2013年7月,我懷著“考試”的心態,羞怯地申請加入省作協。12月中旬我終于收到了江蘇省作家協會的入會通知。尤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陳遼老先生閱了我的拙著后,寫了一篇題為《奇女子黃克敏》的文章。
我發出的聲音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我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內心燃起了一股感恩之心。作為一名高齡獨居老人,我坦然地設計自己的身后事,我尚有一筆養老金,留給誰呢?留給我的3個女兒?不!她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無此必要!我決定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設立一個獎學金,同時立下遺囑:我逝后,不置墓地,將喪葬費、撫恤金、全部積蓄用于慈善事業。
這二十多年的生活經歷告訴我,只要有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生的設計師。意念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往往能夠跨越現實的障礙,結合一切對你有利的條件,在你的周圍形成一種磁場,幫你實現心中的夢想。
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即使在追求中碰得頭破血流,也絕不能過庸庸碌碌的生活。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