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廖鵬飛
摘 要:趙樹理小說中包括多種曲藝樣式的直接呈現:韻誦體樣式、“說書人”顯身說書方式、直接與觀眾交流感情的表現手段,這些手法有利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同時可以滿足習慣于聽書的農村讀者的審美期待,實現他們在聽書過程中通過交流互動獲得的“參與”的樂趣。
關鍵詞:韻誦體;說書人;交流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12-02
《曲藝概論》對曲藝的藝術形式作了這樣的劃分:“‘曲藝所包含的藝術形式,既有說的,又有唱的,還有說唱兼有的。說的——相聲、評書、故事等。唱的——大鼓、琴書、單弦、時調等。說唱兼有的——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做‘韻誦體。如快板、快書等。這類“韻誦體”的藝術形式,有節奏但無音樂伴奏。……另一類叫做‘半說半唱。就是在一段節目里,一會兒說,一會兒唱。既有全無伴奏的說白,又有音樂伴奏的唱詞。”①按照這一劃分標準,趙樹理的小說中有兩大類別的曲藝形式,即“說唱兼有的”和“說的”兩大類。
一、韻誦體樣式的直呈
“說唱兼有的”曲藝形式在趙樹理的小說中主要表現為快板類。“快板”,是屬于“韻誦體”一類的民間說唱。它是在順口溜、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合轍押韻的最普通、最通俗的詩歌,所以又叫‘快板詩,有的地區就叫“順口溜”、“練子嘴”。“蓮花落”是我國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也屬于“快板”這一類說唱兼有的曲藝形式,在解放前的民間,多為乞丐乞討時的歌唱,其特點是即興編詞,見啥唱啥。
《李有才板話》中板人李有才過人的本領就是“編歌子”,小說中對此作了解釋:“他還有個特別本領是編歌子,不論村里發生件什么事,有個什么特別人,他都能編一大套,念起來特別順口。這種歌,在閻家山一帶叫‘ 圪溜嘴,官話叫‘快板。”在這篇小說中共使用了13段快板,穿插在小說中,主要借“快板”這種韻誦體的曲藝形式來進行人物性格的刻畫或事件的總結,豐富了小說的表現形式,也構成該小說的一大特色。朱自清曾對《李有才板話》中的快板形式和語言給予了肯定:“快板及其故事所使用的語言自有其風格,完全拋棄了附著在民族形式上的封建臭味,而采用了正在變化中的農民的生動的語言。但是,像李有才那樣的人,自己還不會寫,對于他們來說,還需要趙樹理這樣的代言人。”②朱自清的評價除了肯定趙樹理快板形式及語言的特色外,對“代言人”的評價也是頗具參考價值的,這是趙樹理將曲藝形式融入小說中的一個意義所在,民間藝人懂得曲藝的口頭創作和表演,而作家的小說創作將流行于民間的文藝形式變為書面形式,既增加了民族特色,又讓流傳于民間主要靠口口相傳的曲藝形式得以記載和傳承,彌補了說唱藝術受特定發生場域與表演空間限制的缺憾,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曲藝的生命力。
《劉二與王繼圣》中的老張“自小就是個打蓮花落討飯的”,小說中也有一處細節借老張之口展示了蓮花落,拜殿上要掛燈,由老黃、老張、老劉三個人負責。老黃管拼燈,老張管插蠟燭,老劉管往上掛,插蠟燭比拼燈容易,老張一直催老黃,順口低低唱起蓮花落:“叫老黃,快快干,誤了開戲不好看。”,“黃師傅,你快作,誤了開戲吃家伙。”既而在老黃辯白后又接著唱:“‘不管你有幾只手,吃了家伙難開口。”
《“鍛煉鍛煉”》中有兩張“快板大字報”,一張是楊小四批評“爭先社”的兩個有名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飽;另一張是高秀蘭批評“和事不表理”的主任王聚海,這兩張大字報也可以算作快板形式的呈現。趙樹理在《談“助業作家”——紀念畢革飛同志》一文中引用畢革飛的一段話說:“人民群眾在勞動、戰斗和歷次運動中,廣泛地利用快板抒發自己沸騰著的熱情,表達自己不怕一切困難的樂觀主義豪邁情緒;用快板寫挑戰書、應戰書、決心書、公約;用快板表揚好人好事,批評諷刺不良傾向。這樣的快板反轉過來又鼓舞和提高了他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決心和信心。工農兵群眾寫快板原本沒有考慮當作家,也沒有計劃在刊物上發表,頂多有一部分是在本單位的黑板報上登載。把快板寫在大街上就叫它街頭詩,寫在槍桿子上就叫它槍桿詩。③同理,把快板寫下來貼在墻上,自然就成了大字報,《“鍛煉鍛煉”》中的大字報也是韻誦體的曲藝樣式在趙樹理小說中的體現。
二、“說書人”顯身說書方式的直呈
而“說的”這一大類的表現則是說書和說故事兩種樣式,在小說《登記》和《靈泉洞》的開頭,是以說書人說書的口吻展開故事敘述的,在《賣煙葉》中也同樣也有一個講故事的人。趙樹理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的口吻來開篇,是對曲藝中以“說”為主的藝術形式中說書人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借鑒,說書人均出現在故事開始前的部分,之后不參與小說的敘述。
如《登記》的開頭:“諸位朋友們:今天讓我來說個新故事、這個故事題目叫《登記》,要從一個羅漢錢說起。這個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羅漢錢這東西就不用解釋;可惜我要說的故事是個新故事,聽書的朋友們又有一大半是年輕人,因此在沒有說故事之前,就得先把‘羅漢錢這東西交代一下”。
又如《靈泉洞》的開篇:“沒有入過大山的人,聽起山里的故事來,往往弄不清楚故事產生的地理情況。” ,“閑話少說。我現在要說的故事,又是這太行山里的故事,這事出在太行山南端。”,“我要說的故事從這里才算開始。以上只算是故事前邊的交代。”
《買煙葉》也有類似特點: “我寫的東西,一向雖被列在小說里,但在我寫的時候卻有個想叫農村讀者當作故事說的意圖,現在既然出現了‘說故事這種文娛活動形式,就應該更向這方面努力了。閑話少說,讓我先寫一個買煙葉的故事試試靈不靈。”
以上小說中都同時出現了“說故事”的說書人這樣一個角色,但并非故事中的人物,敘述的口氣就像曲藝中說書人的敘述方式,采用第一人稱,該角色或引出情節和下文,或賣關子制造懸念引發讀者的興趣,或介紹小說的創作目的。曾有學界人士將趙樹理以上三篇小說和《表明態度》、《老定額》這五篇小說的敘述模式歸為一類,即:“第一人稱客觀敘述模式”,認為承擔“說書人”角色的“我”,“不是故事中行動的人物,而只起呈現和闡釋的作用”,文中指出了這類小說中“說書人”的作用是“使故事的敘述節奏更加舒緩自如,敘述語調更加親切近人。而且也可以在小說中直接使用‘說到緊要關頭停下來的辦法,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④這一認識評價是比較中肯到位的,這幾篇小說中采用“我”承擔說書人的角色,并不作為小說故事中的人物而存在,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小說具有一種更為明朗的敘述節奏,適應了農村讀者的審美需要,娓娓道來的敘述口氣使得讀者有聽說書人說書般的體驗,語調親切易懂,同時第一人稱客觀敘述對小說中設置關節,保持懸念的手法的運用十分有幫助,作為小說故事中的“局外人”,說書人的角色既起到了闡釋說明的作用,又引領著小說發展的進程,這樣一種手法是對曲藝中說書人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借鑒。
三、直接與觀眾交流感情的表現手段直呈
評彈藝人常說:“說法中之現身,書所以宜聽也”。這句話突出了曲藝的“敘述”性的特征,“‘敘述是一種行為,在曲藝藝術構成的方法論意義上,是指演員采用口頭語言通過不同的‘說唱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⑤綜合了多種手法的口頭語言的敘述往往帶來了曲藝藝術的靈活性,表現在打破時空的限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上,另外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直接跟觀眾交流互動,增加親切感。
在曲藝中有這樣一種明顯的直接交流感情的方式,即:“直接替觀眾發問或說話,經常采用的具體方法是:‘您要問這是怎么回事?‘他上哪兒去啦?‘他是誰?‘其實呀,不說大家也明白!‘那位同志說啦!‘那位問……觀眾聽起來格外親切。”⑥趙樹理的小說中有的地方也借鑒了這樣的表現手法,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其在獲得參與的樂趣的同時引發聯想和思考。
《孟祥英翻身》第一部分就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來拉近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如“象從前女人不許提名字的時候,你想在這兩村問詢一個牛孟兩姓的女人,很不容易問得準。”,“不過你卻不要以為他們既是時代婚姻,對對夫妻一定是美滿的,其實糟糕的也非常多。”這里,趙樹理使用了第二人稱“你”,有面對面跟讀者交流的感覺,小說結尾部分,小標題為“有人問”,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講述作結,也是對曲藝中向觀眾發問方式的借鑒:
“有人問:直到現在,孟祥英的丈夫和婆婆還跟孟祥英不對勁,究竟是為什么?怕她腳大了走路太穩當嗎?怕她做活太多了他們沒有做的嗎?怕她把地刨虛了嗎?怕她把蝗蟲打斷了種嗎?怕她把樹葉采光了嗎?……
答:這些還沒有見他母子們宣布。
有人問:你對牛差差和孟祥英的婆婆、丈夫,都寫得好象有點不恭敬,難道不許人家以后再轉變嗎?
答:孟祥英今年才二十三歲,以后每年開勞動英雄會都要續寫一回,誰變好誰變壞,你怕明年續寫不上去嗎?”
在《登記》和《靈泉洞》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照我這么說,性急的朋友們或者要說我不在行:‘怎么一個‘羅漢錢還要交代半天,說到故事中間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這樣說下去,不是五分鐘就說完了嗎?其實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時候,早早交代出來是累贅;到了該交代的時候,想不交代也不行。閑話少說,我還是接著說吧:” ——《登記》
“例如我說起太行山里的故事來,有的人就問我:‘一座太行山究竟座落在什么地方?你說的太行山為什么有時候朝東、有時候朝南?提出這問題的人,就沒有入過大山。” ——《靈泉洞》
趙樹理小說中這些使用類似于曲藝表演中直接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的方法,同樣可以達到增強靈活性,實現與讀者互動,充分調動其閱讀興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面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農村讀者時,這樣的方法更利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加親切感,可以滿足習慣于聽書的農村讀者的審美期待,實現他們在聽書過程中通過交流互動獲得的“參與”的樂趣。
注釋:
①侯寶林.曲藝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3.
②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144
③趙樹理.趙樹理文集(第4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1809.
④王春林,趙新林.趙樹理小說的敘述模式[J]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03).
⑤吳文科.中國曲藝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48.
⑥侯寶林.曲藝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