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弟
摘 要:紫砂壺以其自身的造型變化和泥料色澤為裝飾手段,而這些裝飾都是在成型過程中,作為成型的一個環節,與成型同時完成的。
關鍵詞:紫砂壺;裝飾;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49-01
紫砂陶藝素以歷史悠久,造型千姿百態、敦樸雅致,制作技藝精湛,融實川性和藝術性于一體而著稱于世。它具有獨特的造型語言、高雅的藝術魅力,以及獨具的文化風格,不斷地豐富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早在北宋,紫砂壺以其自身的造型變化和泥料色澤為裝飾手段,而這些裝飾都是在成型過程中,作為成型的一個環節,隨著紫砂壺藝的成熟,裝飾技藝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其壺嘴已用雞頭裝飾,且手法簡練、神態各異;到元代,陶刻文字裝飾也已興起;到明代,由著名書畫家、文學藝術家廣泛參與紫砂壺的裝飾,如,陳用卿開創了在壺身鐫刻詩句的裝飾,到清代初期出現了加釉施彩等多種裝飾工藝,這是與紫砂壺作貢品進入宮廷,而皇室崇尚絢麗華貴的風氣相關的,進一步提高了紫砂壺的檔次,促進了紫砂壺由日用品向藝術品兼高檔日用品的過渡。
綜觀紫砂壺的裝飾,要達到好的效果起到提升紫砂壺的檔次,使之成為真正的高檔藝術品。必須圍繞紫砂壺的創意.采用多種裝飾手段,而且做到適度得體,才能達到紫砂壺裝飾的目的。不能不重視裝飾過程中的原則和技巧,這就是在裝飾中要把握好度,做到適度。
創意是紫砂壺的靈魂,是為了體現一把壺的主題整體構思,砂壺的裝飾就是壺創意的組成部分,是突出壺的主題或點明壺的主題的手段。創新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就紫砂壺的創新,我認為創新者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一、創新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
紫砂壺的制作,看似簡單,從熟悉泥性到打泥片、泥條,到打身筒,以及繪制壺的草圖,配出基本尺寸,很多初學者稍經師傅點撥,也許很快就能依葫蘆畫瓢,做出紫砂壺了,但這是根本無法達到創新者素質要求的。真正能夠實施創新者,其基本功要求相當扎實,不僅要熟練掌握制壺工藝各工序的關鍵環節,操作得心應手,嚴絲合縫,嘴、把、蓋等比例要恰如其分,更要求眼精手巧,心領神會,“打身筒”“鑲身筒”技藝技法的掌握運用、熟練程度,衡量出一個藝人的手藝高低。只有將工藝技法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才能充分表達制作者的創意、構思、主題及思想內涵。除了這些制作上的技術外,還需要制作者具有美學上的基本功,在這些扎實的基本功上的創新才可能有所建樹,才能體現壺藝創作的深刻藝術內涵,不會導致作品的浮華與拙劣。
二、創新要有很深的文化積淀
創新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必由之路。紫砂藝術的創新不是離開傳統另搞一套,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傳承是為發揚光大,傳承也不是將傳統的一切內容、形式都原封不動的因襲下來,而是要將此前的歷史傳統與當前的時代風貌相結合,在吸取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創新。
創新不能游離紫砂陶文化。宜興紫砂陶之所以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原因在于它豐厚的文化底蘊。紫砂素受歷代文人墨客之青睞,文人對它的評價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因而,看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其中卻凝結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點。不講章法,胡亂涂鴉,嘩眾取寵,其實毫無文化可言,甚至是對文化的一種背離和侮辱!因此,創新不能脫離文化底蘊,沒有文化底蘊的紫砂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等藝術相結合,是貫穿于紫砂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是源遠流長的紫砂陶與文化藝術的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才能開拓思路,在創作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融進自身的思想感悟和對藝術的獨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和個人風格,進而提升作品的文化藝術檔次,這才是創新的過程。
三、創新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則
真善美是一切藝術的不懈追求。具體說來,包括二個方面:一是指創新制壺時立意必須揚善棄惡,揚榮棄恥、歌頌光明,展現自然之美。一件有創新價值的作品,必須是自己藝術語言的一種抒發,自身情感的一種釋放,給人油然而生、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如果創作者沒有坦蕩的胸襟,不具備真善美的個人情操,是無法在藝術上有所突破的,也就談不上創新了。
創新必須不拘一格展才華。藝術的創新也就是思想觀念的創新,以思想觀念的創新來帶動藝術實踐的創新,樹立起一種銳意創新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精神。藝術創作的本質就是創新,沒有創新意識的人是不可能出佳作的,除了殫精竭慮搞創作外,還要以開放的姿態和寬廣的胸懷,吸納紫砂陶藝以外的文化人、投資者、甚至是普通市民來參與藝術創作的策劃與討論。制壺創新與其他文化藝術門類一樣,也講究靈感、講究頓悟,只有不拘一格,充分發揮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創新者的才華。
參考文獻:
[1]何繼.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灣奇園藝術中心,1993.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
[3]史俊棠.紫砂講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