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軍
摘 要:對于“邊界”的定義是一個有限的單位名詞,界定“邊界”的概念也一定是從具象變為抽象,特別是對于藝術這個大的范疇來說,邊界早已無法與具體有形的論點達成等號。
關鍵詞:藝術;邊界;藝術家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7-01
對于“邊界”的定義固然是一個有限的單位名詞,界定“邊界”的概念也一定是從具象變為抽象,特別是對于藝術這個大的范疇來說,邊界早已無法與具體有形的論點達成等號。首先,藝術是什么,我們探究藝術本真的目的是什么?藝術應該是反映社會現象,反思創作者內心思潮的一個時代性的產物,然而作品的保時性矛盾了藝術的瞬間化,它可以從一個時代的“多棱鏡”變為歷史的教科書,從而變得有傳承性。由此來看,藝術在時間軸線上的邊界是抽象而非具體的。如果一定要給藝術在時間上定義一個邊界,那么這個邊界一定是藝術作品香消玉損的瞬間。否則藝術只要存在定可以給觀賞者訊號,只要它真實的存在于世界,哪怕只是一個傳說,也可以得到接收者的反饋,無論高低、無論好壞。例如,中世紀畫家博斯所創作的教堂三鏡油畫《天堂·樂園·地獄》,及其度富有現代性的藝術創作手法,在當時的十四——十五世紀是完全不能夠當時的審美所接受的,光怪陸離的畫面景象,超現實的前衛觀感只能被評論家所諷刺與挖苦,被教會與主教退訂其畫作。那么,你認為這就到了藝術的邊界了嗎?并不是,而是由于作品的完善保留而被流傳至了16世紀下半葉,被喜好怪誕風格的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悉心收藏。而到了藝術多元化、多樣性創新思潮涌動的21世紀,更是被喜好多面化,接受能力廣為提升的現當代評論家而嘖嘖稱奇,驚嘆幾百年前畫作竟猶如現代作品一樣大膽、前衛。乃至去研究這樣具有超前性與極具個人色彩的古作,博斯的畫作最終在幾個世紀的封塵后得到認可,從此而得,藝術在時間中沒有邊界。
而論空間格局內,藝術更是打破了桎梏,以它極具張力性的魅力而生存著,藝術的交流與溝通,傳承與繼承。藝術流派千萬種,藝術風格多變化。同等空間的境化下,有東西文化是融會與貫通;有各學科門類下的靈感借鑒。如果不是日本浮世繪的畫風與特色流傳到了地球另一邊的歐洲大陸,哪有風靡全球,打破古典畫創作瓶頸的印象主義的誕生;沒有莫奈等抽象派大師們的十幾載堅持巡展,哪里有印象主義的發揚后世。藝術的腳步更不止于空間。正是有了傳播者的駛然,有了納新者的遠見,藝術在空間內有邊界的論點更是無足而立。
藝術在跨學派、跨門類的屏障間是否也能穿梭自如?如果給達利一個標榜他會是畫家、珠寶設計師,還是行為藝術家;如果給米開朗琪羅一個頭銜,他會是壁畫家、雕塑家,還是建筑設計師;如果給草間彌生下一個定義,她會是視學精神病人、當代藝術家亦或是跨界合作大師?永恒不能給藝術已單一的詮釋,因為它沒有邊界,在一個門類學科中的造詣亦可融會貫通至另一個領域,只因藝術是抽象的共生體,是多層次的,全方位的衍生體。達利擁有了對藝術的感悟與靈感幻化成圖紙而后有了《流逝的時間》、《長腿象》等有名的超現實畫作,而后萌生首飾化語言的表達,才產生出以18k金、鉆石、紅、藍寶石為珠寶材質化的詮釋。由平面的語言藝術轉化為三維立體的首飾化語言表現。。達利穿戴上這些作品加上自己的形體語言表達,變化為動態的在時空中延續的行為藝術;米開朗琪羅對于藝術的狂熱成為后世古典藝術大家所不斷追捧卻又難以企及的典范,正是由于其游刃有余的穿梭于各種類的藝術中,在藝術的殿堂里無邊界的游離,所到之處都成就登峰造極;草間彌生最初被視覺障礙的病癥所折磨,而后為了緩解痛苦把病癥中所看到的奇異、堆疊的小圓點通過繪畫的方式畫出。以其視覺震撼的圓點畫另辟蹊徑,大放光彩,在最終商業化藝術驅使下與大眾汽車、奢侈品集團跨界合作,把藝術的產物帶入到產品的藝術化體現中去,這無疑是當今藝術領域對于藝術無邊界最好的認定。
現當今,藝術傳播的途徑更加的豐富化與多層化,藝術展覽館(不管是國立的或是民間私立的,例如80后收藏家林浩所創建的M wood木木美術館等)、拍賣會、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多渠道、多門類的藝術體驗方式,為藝術全民化,藝術無階級化,雅俗共賞化提供了無限種可能。那么,藝術的邊界從原本的只有貴族、皇室才能消費得起到普羅大眾都可以花幾十元錢甚至免費的情況下就能去博物館領略名家真跡或是打開微信、微博、下載藝術體驗APP就可以瀏覽藝術資訊而變得無門坎,界限模糊化。
如果一定要說藝術的邊界在何方,那一定是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藝術與偽藝術的邊界,只有不堪一擊,夸夸其談的偽裝才需要定義與邊界框死。而真正經得起推敲的藝術只會潤物無聲,無私偉大的惠及萬物,在無形之中感染觀眾,這才是藝術的高遠之處。無論是抨擊之聲抑或贊美崇敬之情都無法剝奪它作為藝術的真實存在,因為也許在下一秒又或是下一個世紀又會被重新定義,最終創造出無限種可能,消磨掉邊界對于藝術的困惑與桎梏,無形者得永生,這就是藝術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