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仙
摘 要:紫砂壺的價值問題是相當實際的問題,本文以二十世紀紫砂大師顧景舟的茶壺為重心,談談時下紫砂茶壺的價值所在,乃至如何認識紫砂陶藝的價值問題。為何要以顧景舟的茶壺為探討對象呢?因為顧老的紫砂陶藝成就以及影響,確實可以視為二十世紀的代表。
關鍵詞:紫砂壺;顧景舟;價值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32-01
宜興紫砂壺,不僅是我國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因為材質獨特。原色主要有紫、紅、綠三種,可按不同的比例配製成各種泥料,變化無窮。原礦藏於黃龍山和青龍山的變通黃石巖和陶土夾層中,人稱“巖中泥”和“泥中泥”。民間稱紅泥為“龍皮”,紫泥為“龍肌”,綠泥稱“龍肋”。有“世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說法。
紫砂壺的價值問題是相當實際的問題,本文以二十世紀紫砂大師顧景舟的茶壺為重心,談談時下紫砂茶壺的價值所在,乃至如何認識紫砂陶藝的價值問題。為何要以顧景舟的茶壺為探討對象呢?因為顧老的紫砂陶藝成就以及影響,確實可以視為二十世紀的代表。一代宗師經歷了從民國、抗戰及至紫砂廠創立以后的諸多歷史時期,幾乎見證了整個二十世紀紫砂陶藝的興衰過程。二十一世紀初紫砂陶藝推展得紅紅火火,許多紫砂陶藝作品(尤其是壺)廣受國人喜愛。隨著咱們經濟的成長、小康社會的穩定,對于紫砂陶藝的認識更是值得努力之事。回顧二十世紀顧景舟老師的經歷,當會增益對于紫砂陶藝價值概念的理解。
紫砂資源儲量有限,分布在山巖之下,開采費用不斷增加。紫砂壺製作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手工藝,一般需三年學成,若要達到能獨立設計製作則需十多年的不斷努力。聰明天資好后天較努力的製作者,在學習製作過程中有機會多觀摹古壺受名師指點,與同道探討,借鑒其它門類藝術品,并具極強的悟性和文化藝術修養,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作者的藝術高峰期比較短暫,所以一件精美作品極其珍貴。 怎樣選購紫砂壺:(1)購置新壺,壺的造型與外觀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那就代表了個人的美感。壺畢竟是自己使用的,未必要隨和流行的模樣;(2)壺的質地,胎骨要堅,色澤要潤。選用新壺,可先輕撥壺蓋,以音響鏗鏘輕揚、壺聲聽來悅耳者為佳;(3)壺中之味,應注意聞聞。一般新壺可能會略帶土味,但可選用。若帶火燒味、油味或人工著色味的則不可取;(4)壺的精密度即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要好,否則茶香易散,不能蘊味。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實驗,手壓氣孔或流口,再傾壺,以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壺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設計最有關系。傾壺到水,能使壺中滴水不存者為佳;(6)壺把的力點應該接近壺身受水時的重心,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傾壺到水,順手者則佳,反之則不佳;(7)壺的特性與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則適用性更佳。紫茶壺宜茶,一般是壺音頻率較高者,適宜配泡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壺音頻率稍低者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
“紫砂”本身的價值乃是材料的價值,這是上天賜予丁山百姓的禮物,世界獨一無二,而且丁山百姓也珍惜這份大禮。早在明中后期,隨著飲茶風尚的改變,紫砂壺不僅代表了紫砂陶藝,甚至躍居茶壺之首,世所珍貴。這亦是當地勞動人民的血汗結晶,因為長期的勞動實踐,充分地發揮了“紫砂”礦土的優點。目前紫砂的價格亦節節攀升,采礦受環保意識之提升而受挫,每噸原礦由幾千元攀升至幾萬元。但是一把茶壺之用料不夠幾十克或幾百克,其價格當然是陶工們承受得了,沒什么好談。
紫砂陶藝的主流是紫砂壺,當代,紫砂壺又以顧老為領軍人物,以探討顧壺的各種現象來認識紫砂陶藝的價值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價值”兩字。所謂“價值”應該不單是指市場價格的價值所在,對于許多陶藝家而言,其作品的價值考量中價格的成分應該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意義是其表現個人的藝術成就、創作理念、試圖表達美感的精神,而非價格高低。對于藏家或是鑒賞者而言,也許作品的市價會影響其觀點,單是作品本身所傳達的訊息就遠超過此項。譬如,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等等都會因為個人認知的差異而造成其經濟價值的變化。藝術無價,論其價位未免傷感,但是面臨當今社會的結構以經濟為主流意識的狀況之下,作品的價格問題當然也構成了紫砂陶藝作品存在的重要因素。
明末以來紫砂陶藝的興衰一直受到社會的經濟因素所主導,當然江南的文化底蘊深厚,人文精神伴隨著經濟提升而膨脹,所有紫砂興盛的原因都是由經濟的支撐而開展更強的生產創造力。不可否認的是作品的價格仍是眾人關心的問題。
對于紫砂陶藝的定位是“手工藝品”或“藝術品”已見仁見智,但若面對顧老某些足以代表其個人風格的作品而言,當然不亞于其它任何藝術創作之物。目前值多少錢呢?只有擁有其物的人有發言權,外人無權干涉。當然,反面來說愿意花多少錢去收購顧壺也是另一種評價方式。經濟主導藝術品的價位是當代市場的導向,否則也不知道應采用什么標準去估價了。就筆者所知最高的開價約有二百萬之譜了,而數十萬元的交易屢見不鮮。收購顧壺有絕對性的真偽可以鑒定,由于顧壺的資料記錄逐漸明確,章款印記亦有所規范,并無代工之類的作品,所以對于實物的市價應當會有依據的標準,這些因素對藏家而言的確是非常有利的。
顧老沉淀在丁山紫砂陶藝園地之中的藝術理念,處處開花、果實累累,為人類創造了更多的美好,更多的藝術珍寶。
參考文獻:
[1]上海工藝美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