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淵 盧雅然
摘 要:藝術的本質應當是創造與個性的發揮,而不是模仿與再現,。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都是為了更好的設計。設計作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創造領域,以理性為典型思維方式設計的同時也越來越追求設計的詩意和不可預料的抒情價值以及獨特的個人視角。異想天開的創意思維,給設計也帶來的豐富的材料才得已無限的啟發。
關鍵詞:藝術思維;設計;精神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74-01
藝術的本質應當是創造與個性的發揮,而不是模仿與再現;設計則是在規定性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藝術思維和設計思維形成有機的結合,則會提供一種較為理想的處理理性與感性之間關系的設計思維方法,科學與藝術的緊密結合才會以獨特的方式在藝術設計中體現出來。
一、設計中的藝術思維
一般而言,“思維”是感覺、知覺、記憶、情緒等一系列心理過程活動。在設計的過程中,思維之間靈活轉換相融合。例如一切設計必須物化為形象,因此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交互就顯得十分重要。設計的思維伴隨著問題的發現,需要的產生,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理性思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解決問題時,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則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設計對人的需求,使得它總是受到各種限定。例如時間、金錢和信息就是設計中必須要用邏輯思維加以解決的限制因素。設計牽涉的問題大多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的協調性往往比較困難,多重價值的沖突要求很強的邏輯性思維解決問題。在設計中,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理性思考指導著形象思維的具體運用,得出符合設想或構想的最終形象,在體現審美規律的同時,也在滿足市場和功能的需求,促進和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良性發展,這是更佳理性的設計倫理所倡導的美好理想。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并非一個簡單的理性就能夠導致好的結果,就像科學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一樣。人類需要理性,但是也不能徹底為理性所控制。
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設計案例,說明理性思維在工程技術、市場研究、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相關設計科目中體現出來。設計公司變得高度技術化和高度專業化。從產品品牌到產品的固有特征,從設計到生產,在到包裝運輸,最后到市場調查、銷售反饋的各個環節,說明設計從計劃階段到發展階段,再到提出階段,直至實施階段的各個環節,都被全面系統的考慮在內。如何通過系統方式進行理解、構思、計劃和設計實現,因此也就將經營理念、企業與社會文化設計涵蓋在內。
因此,設計需要消費。消費者的需求反過來對設計思想產生的影響。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另外還要學會對使用者、消費者的需求分析能力,這些考驗著設計者的領悟力、認同力。如何擺脫自己習慣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法則,依據消費者的需求而設計。設計者要涵蓋整個企業的調查、分析、設計及執行的整合能力,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更加新穎的設計思維理念能夠將思維盡可能的拓展開來。
二、設計成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創造領域
設計作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創造領域,以工具理性為典型思維方式的設計;也越來越追求設計不可預料的價值。因此,融合性的思維方式成為當代設計師必備的能力。設計師的思維一定是在限制中求變化,在約束中求自由。社會和市場的快速變化決定了設計師的思維本質是不安于現狀,隨時求變,隨時求新。設計師必須形成快速思考、快速提問的思維能力,并且迅速行動,及時解決問題。對于設計而言,有針對當下與昭示未來的可能,因為設計和現實社會關系太過密切。概念的重要性在分析設計時出來。但是在設計方法上,概念有時則不免成為提升的重要行為。用內部經驗去體驗,去思考,提升設計的質量,這樣的經驗對于設計必不可少。設計需要物質以表現自身的存在,在設計形式中應當有一種趨于完美的“生活沖動”這樣就形成了設計本身的審美價值和生命力,也反應了作為生物之一的人類對于設計本身的一種生命延伸。
設計立足于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使物在最大限度內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設計是過去、現在、未來視覺化、情感化的具體呈現。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突出情感化的要求,這是設計最打動人心化的所在。
三、最后的話
紀德在《背德者》里寫道:“大多數人醉于模仿。人人都要盡量不像自己,人人都要挑個楷模來效仿;甚至并不選擇而是接受現成的楷模。我十分憎惡這種精神上的廣場恐怖癥:這是最大的怯懦。殊不知人總是獨自進行發明創造的。自身感到的不同于常人指點,恰恰是稀罕的、使其人具有價值的東西?!彪m然這段話僅僅是描述普通的人,但是對于藝術家和設計師而言,則是更重要。思想必定不能失去對自身的反省,但是它的傳播和社會化過程恰恰就是失去反思的過程。喪失反思品格的思想容易墜落為一種抽象原則,世界因為我的觀看而精彩,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力圖通過對世界的解釋展示我們自己?;蛟S從一個角度講;現實對我們而言,就是個人感受的現實,現實從屬于不斷變化的我們。
參考文獻:
[1]瑪克斯·德索,蘭金仁(譯).美學與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蘇珊·朗格.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