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易知
摘 要:《討粵匪檄》是曾國藩在湘軍練成后,出發征討太平軍之際頒布的一篇檄文,字數不多,卻極具蠱惑性和煽動性,成功地籠絡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從根本上決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本文從語言結構、語言表達方面分析了《討粵匪檄》的語言邏輯特點——邏輯嚴密,表達多樣,同時也指出不足之處,即自相矛盾、過于夸張。
關鍵詞:討粵匪檄;太平軍;曾國藩;煽情
中圖分類號:K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31-01
從語言的結構內容上看,在文章第一段,曾國藩集中全力攻擊太平軍的軍紀來煽動不知情的人對其的仇恨。“荼毒生靈數百余萬,蹂躪州縣五千余里。”控訴了太平軍對人民百姓的壓迫剝削。第二段,曾國藩接著攻擊太平天國內部的文化,“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攻擊了太平天國的文化觀,將其置于傳統文化和民族國家的雙重叛逆的位置上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賤役,皆以兄弟稱之。“攻擊了太平天國的平等觀,太平天國的平等觀雖具有反封建等級制度的意義,但隨著其政權的變質,已越發顯露出消極影響,曾國藩死死抓住了太平天國的這個弱點作為把柄,斥責此種行為敗壞倫理道德,又挑撥了內部的兄弟的關系;最后,曾國藩又指責太平天國制造文化浩劫,號召有志之士保護傳統文化,有所作為。最后,曾國藩采用了一系列排比,動之以情,誘之以利,號召廣大”血性男子“”仗義仁人“參與剿匪,著實鼓舞士氣,震懾人心。全文結構內容循序漸進,邏輯縝密,符合常情。曾國藩深知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首先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其次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最后封官賞爵相吸引。①并用排比手法將這三方面的內容組織起來,層層遞進。
從語言的表達形式上看。第一,善于煽情。全文幾乎每一段落的最后都是煽情的呼號,“此其殘忍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撼者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同時, 還大量運用了排比的手法,產生了咄咄逼人的氣勢效果。“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長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難各忠臣烈士之魂。“通過排比的手法控訴太平軍的罪行,有理有據。從當時社會的民生出發,客觀的反映了人民的處境和疾苦,深得平民百姓的共鳴。寫出了對方罪行累累,必定失敗,而自己堅持忠信,必定成功。這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要,因此即使這篇檄文充滿了謠言和欺騙,人們仍然愿意去接受;第二,自相矛盾。雖然該檄文結構縝密,環環相扣,但仍有自相矛盾不和諧之處。曾國藩在文末說道”在昔漢唐元明之末,群盜如毛,皆由主昏政亂,莫能削平。“而后又說”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討暴虐無賴之賊,無論遲速,終歸滅亡。“大意便是,從前漢唐元明朝的末年,盜賊多如牛毛,這都是由于君主昏庸,政治混亂。如今我們的君主勤政愛民,敬畏上天,以歷代鮮明君主所傳下的深仁厚澤,去討伐暴虐的匪寇,或快或慢,終有消滅的那天。想來曾國藩是想夸耀一下當時君主的賢明仁德的,既然他認為盜賊的出現是由于君王的昏庸,那么先前口口聲稱的”粵匪“在他看來不正屬于盜賊匪寇之流嗎?但后文卻說當今君主體恤愛民,寬厚仁慈,這和前文的昏庸便自相矛盾了;第三,人身攻擊、夸張。這篇檄文歷來都被認為是滿篇的胡話謠言,也常有學者引用史學來替太平軍洗脫冤屈。檄文作為一種戰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體,必定具有頗為濃厚的主觀色彩。曾國藩在這篇檄文里極盡污蔑之能事,對太平軍進行嚴厲的攻擊。”其擄入賊中者,剝取衣服,搜括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曾國藩筆下如此殘暴的情景,而真實情況則是太平軍軍紀嚴明,不奸淫不屠戮,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如此看來,曾國藩非太平天國真實赤裸裸的攻擊和造謠。另外,在提及太平軍禁讀、焚燒四書五經時,”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將這一行為上升到了歷史、國家的高度上來。太平天國信仰上帝,作為封建信仰偶像的孔子及儒家經典自然就成了太平天國否定的對象。在歷史上,這類思想專制政策并不少見,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文字獄。對比看來,把太平軍的行為當做是封建制度思想規范的開天辟地之”奇變“,著實有些夸大,通過夸張的方式將其罪行添油加醋的控訴而出,更為震懾人心;第四,語言曉暢、內容義正言辭。在這篇檄文中貫穿第一段的修辭手法是示現,將實際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活靈活現。將太平軍的行為說的非常逼真,示現手法運用在此處能夠最大程度的喚起大家同仇敵愾的共鳴。除了示現,文中還使用了對比、對偶、對舉的手法。進一步揭露太平軍的罪行,句子整齊美觀,語言顯得義正言辭,令人信服。最后一點,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檄文最重要的內容,是從利益方面許愿。上文提過,曾國藩將人們的生活問題、身份問題、封官授爵聯系起來。這對于人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文章末尾,他誘之以利,動之以情召喚廣大人們的正義之感,并且有理有據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勢力、強弱,增加了人們的信心,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氣。曾國藩善于利用傳統的文化觀念以及社會大眾的普遍心理狀態,明確的表明自己的立場是忠信的,是正義的。②
《討粵匪檄》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現在在檄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成功一是語言邏輯結構的清晰縝密,二是語言邏輯表達形式的多樣。
注釋:
①②陶金,郝言.《討粵匪檄》的藝術略論[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