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蒙
摘 要:中國工筆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工筆花鳥畫雖在波折中發展,但卻從未淡出歷史舞臺,并且以新的形態重新活躍于當今畫壇之上。今天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在重視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在繼承精華中尋求變化與發展。多元文化的交匯,中西文化藝術的交融使工筆花鳥畫創作在新時期呈現出了全新的風貌,不僅在構圖、表現技法、繪畫材料、用色、理論等方面有所創新,在思想立意、精神傳達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時代意識。今天的工筆花鳥畫創作,“意”與“象”的結合,“形”與“神”的聯合仍在不斷探索與創新,大自然的美正被藝術的語言不斷地捕捉與表達。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創作;繼承;發展;時代精神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60-01
中國工筆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重要一篇,在漫長的歷史大潮中,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可謂跌宕起伏,輝煌過也低潮過,但頑強的生命力使其并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并且以新的形態重新活躍于當今畫壇之上。近現代以來,思想的解放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大大啟迪了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對工筆花鳥畫的創新性思考和相關文化的探討成為近年來工筆花鳥畫研究的主流,創作符合時代特征的新型工筆花鳥畫既是對傳統工筆花鳥畫的繼承,也是傳統工筆花鳥畫在新時期所體現的要求。
一、創作的孕育離不開對生活和藝術的積累
藝術的創作首先離不開生活,在對藝術進行深入研習時,決不能僅僅以追求技巧為目的,忽略了對藝術形態的綜合思考。藝術的創造都是最先從自然開始的,所以注重生活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對生活的積累和藝術的積累而言,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補的,生活的積累為藝術的積累提供了前提和條件,而藝術的積累則是以生活的積累為基礎進行概括化、藝術化。中國畫講究具體與抽象的結合,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創作目的是為了表現一種觀念,一種風尚,更是一種個人的志趣,客觀事物的表達加上主觀感受無疑會使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更上一個高度,使作者和觀者的心靈有更近一步的共鳴。
二、創作立意的表現與筆墨的結合
一幅成功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其中所包含的思維變化與表現手法是多方面的,立意的選擇,主題的構思,表現角度的審視與表現手法的選擇都需要在不斷探索中尋求,尋求生活與藝術中的平衡點,使二者統一于畫面中。繪畫史上,每個大家的創作都把自身立意的表現與筆墨完美的相結合,就筆墨的表現而言,在注重風格特點表現的同時也應注重繪畫品格的表現,筆墨除了表現自身的藝術特色,還能夠表現出筆墨的精神特性,而筆墨的藝術性恰恰就表現在其精神特性上。
三、時代意識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藝術形式的表現關鍵是從復雜的客觀事物中抽象出具體的點、線、面的形式,表現出最具特色、最希望傳達出的那部分,借此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意志。工筆畫的至高境界是要傳神,在“似與不似間”取理法,在詩書畫印中彰顯情懷。在創作中不可只注重情調外在的膚淺的美,更要注重對人生多角度的審美,把人類的時代意識通過作品來表達會更有意義。
四、培養藝術思維的能力
藝術的創作,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創作不只是靠技法來完成的,更多的是要有獨特的藝術思維能力,關于藝術的修養也是必不可少的。畫家藝術修養的高低會在其作品中自然流露。自古以來的精品創作作品都不僅僅是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對人類、對生活的感悟與體會,再加上獨特的藝術思維來表現,充分發揮畫家自身的藝術創造力,方可使作品靈動、有魅力、充滿靈魂。
五、工筆畫的技術性、精致性與工藝性
進行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不論是選取淡彩或是重彩,都要十分注重其作畫步驟,同時也要注意畫法及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作畫時要靜心去感悟,去研究,在構圖、勾線、用墨、著色等環節上要做到細致工整,一絲不茍地完成一幅工筆花鳥畫的創作。
六、實踐的體會
我們學習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最早是從臨摹開始的,臨摹古人的風格與技法,在有了一定的深入認識后,開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大量的寫生,積累工筆花鳥創作的素材,同時也在感悟、體會進行工筆花鳥畫創作時的心境。在確定立意后,要對自然的事物進行提煉與加工,將其轉化為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是我對于工筆花鳥畫創作的一些拙見,工筆花鳥畫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此,“意”與“象”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關鍵,要表現意境深遠,能觸動觀者心靈的作品就要給人意想不到的審美感受,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在于把生活中的美巧妙地捕捉到并通過自己的審美與理解將其表現出來,通過事物的外觀來表達其精神與氣韻,以體現作畫者的思想與意圖,努力做到形神兼備,生趣盎然。
參考文獻:
[1]劉臨.取精用弘工筆畫精神與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姚舜煕.爭奇斗艷—論工筆花鳥畫創作[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
[3]張紅霞.中國工筆畫與寫意畫精品鑒賞[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4]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