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陽
摘 要:閩臺兩地有著共同信仰圈,那么博物館如何展示這種文化圈,從而喚起兩岸共同集體記憶。本文試著從博物館民俗展示,來分析涉臺博物館如何通過文化符號、儀式展演、象征器物的展示喚起兩岸共同集體記憶。
關鍵詞:信仰圈;民俗展示;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87-02
閩臺兩地有著共同信仰圈,那么博物館如何展示這種文化圈,從而喚起兩岸共同集體記憶。本文試著從博物館民俗展示,來分析涉臺博物館如何通過文化符號、儀式展演、象征器物的展示喚起兩岸共同集體記憶。
博物館展示往往通過“天、人、物、我”關系來展示,即“(1)從人與天關系議題來看,人們需有生命終極關懷或理念來做為生命實踐的指引,經常表現為哲學、宗教、信仰、慶典、儀式、謝天…等形式;(2)從人與人關系議題來看,人們透過社會制度、社會道德、社會組織、社會活動等來處理人與人相處所發生的社會關系與社會運作,表現在政府、制度、法令、組織。宗教。道德。倫理。地方派系、政黨、婚禮、喪禮、成年禮……等形式;(3)從人與物關系議題來看,人們發展科學、技術、產業、建筑等知識體系與身體實踐,來對所處環境有所掌握,以增進生存與發展的機會。(4)從人與自我關系議題來看,人們以生命教育、心靈修養、美學活動等處理了個人生命成長、超越與救贖、品味提升、品質精進等問題?!?、人、物、我四個面向彼此環環相扣,相互影響。”①那么博物館民俗展示更多側重展示人與天關系。同時“博物館以文化模式為基準的收藏能夠以博物館的‘說服式真實性、物件的‘見證式真實性及社會行動者的‘參與式真實性等三重真實性來重構后現代主義下的歷史破裂性?!雹谏媾_博物館也往往通過文化符號即博物館的‘說服式真實性、器物展示即物件的‘見證式真實性、儀式展演即社會行動者的‘參與式真實性來展示。
首先,涉臺民俗博物館展示往往通過一系列神明符號來展示,顯示了共同信仰圈,展示兩岸共同記憶。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示就是展示了兩岸共奉共同的神明,同時說明了這些神明皆源于福建,并把這些神明放在了閩臺兩地共同信仰圈來敘述。這種信仰圈作用,不單是功利性、世俗性所能概括。畢竟“漢人社會的宗教信仰原本就與其生活密切相關,舉凡衣、食、住、行、育樂,生、老、病、死,年頭到年尾,民眾生活中處處都可觀察到宗教信仰的點點滴滴,時時都可體察到宗教信仰者的心思以及活動?!雹圻@種將日常與信仰結合對臺灣社會的歷史發展具有:(1)形構地方發展的精神動力;(2)是地方拓墾的歷史記憶;(3)是地方文化發展的根基。④通過這種信仰圈詮釋,喚起閩臺兩地民眾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加強兩岸更進一步加強了兩岸民眾聯系,畢竟“集體記憶為一種集體的社會行為,每一種集體記憶皆有其相對應的社會群體,而社會群體所提供持久的架構,通常人們的記憶會與這個架構相符?!雹萃瑫r涉臺博物館展示中,也展示這種信仰圈對周邊影響力,如日治初期的《安平縣雜記》中有篇《調查四番社一切俗尚情形祥底·四社番喪祭》提到:平埔族喪祭喪祭殮葬及延僧功果等禮節與閩人相似,多受漢人影響。
其次,民俗博物館展示中,通過儀式場景顯示參與式真實性。如中國閩臺博物館多出用幻影成像技術來展示祭祀等民俗式俗。社會人類學家芮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認為“對社會生活有主要影響的事物,都必然會成為儀式慶典的對象,儀式的功能就是用來表示、穩定和持續對這些事物的社會價值的確認。而那些用作食物的動、植物,常成為儀式慶典的對象。⑥”同時 E.leach認為儀式在文化研究上極重要之位置,“儀式是表達文化概念與模式的媒介,儀式便會促使人在修正社會秩序的同時,確認社會秩序之基本范疇。儀式是文化與社會之間的一個調節機制,尤其在新舊世代傳承之間,及歷經社會文化變遷時,儀式調整轉化就有文化范疇以符合新的社會需求。⑦”更進一步,人類學者克羅孔(Clyde Kluckhohn)認為“儀式與神話皆以象征的方式表達人類心理或社會的需要:儀式是行動象征,籍戲劇化的行動表達某種需要;神話是語言象征,籍語言、文字的表達,支持、肯定或合理化儀式中所要表達的同一需要。”⑧因此,這種儀式展示,呈現背后信仰體系,成為兩岸民眾集體記憶中不可忽視。畢竟這種儀式來自故鄉。而“故鄉仍然成為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即使這時故鄉的意象,往往是建立在一種想象上,即不真實、又不理智,欲充滿著情感與情緒?!?⑨同時“神明與地方的關系是一種空間、神像、領域界線所交互對話的歷史記憶,祭儀所展演出來的路線、身體、事件,是地方與它的過去對照、詮釋、再定義的活動。” ⑩如“武氏詞石刻畫像籍由圖像的空間序列,鋪陳、并置出在“現在”建構“過去”以及“過去”如何成為“現在”的“社會記憶”與“文化想象”,其禮教形象無非是創制者試圖尋找、建構一種文化身份、文化認同以及文化倫理的文化建制行為。創制者將歷史意識,文化倫理濃縮在圖像空間中,圖像實即意味著是一種“歷史事實”與“文化概念”、“心理意識”的構和體?!?1
最后,民俗器物以其獨特視角形成文化符碼語言。拉康(Jacque Lacan)說“一個人擺脫主客未分的想象界,形成主體,安著在象征界的過程中,最終所要求的是語言。與此相同,一個國家在確立政治、文化上的認同,并在將其制度化過程中,敘述是必不可少的,安德遜(Benedict Anderson)認為近代民族國家的成立,與依據小說、新聞等敘事物所形成的‘同時性的概念有著很密切的關聯,同時性產生自己的同一性,即為認同。12而博物館語言就是器物展示。博物館器物展示是博物館語言,也是博物館的詮釋?!拔锛侵R、記憶與歷史的通路,不同的物件之途引領迥異的世界。人們不斷地進行物件的收藏與舍棄;但是,正如不穩定的知識與記憶,被丟掉的永遠比被收起來的多。而知識與記憶的片段,也可能在一個未預期的時刻,被賦予意義而鮮活起來?!?13如“食物在宗教儀式及生命禮儀上,多具有作物生產對應文化在生產的模式,而社會生產的主要谷物或動物資源,是儀式中的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象征。14
總之,在多語意脈絡下涉臺博物館民俗展示詮釋,在共同信仰圈框架下,通過文化符號、儀式展演、器物展示等多角度來展示,從而強化兩岸民俗記憶。畢竟在 “世變之下常產生‘我是誰的困擾,因為穩定個體認同的一套傳統價值,正于戰亂中耗損,即是后殖民理論家巴巴(Bhabha)所謂“曖昧認同”的來源。當時漢人社會關照自身的認同典范,顯然還是多來自傳統的道德教化。15”涉臺博物館價值正式在于此,通過兩岸通過信仰圈展示,維護兩岸共同記憶,共同生命觀的認知。
注釋:
①②林崇熙.以文化模式拯救收藏[J].博物館與文化,2014(6):40-41,47.
③⑦林美容.信仰、儀式與社會[M].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2,301.
④施懿林.閩臺文化概論 [M].臺灣:臺灣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2013:200.
⑤Maurice Halbwachs:“On Collective Memory”Edited,Trandslated,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coser,P1992,pp22.
⑥芮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夏建中(譯).社會人類學方法[M].臺灣:桂冠出版社,1991:31-32.
⑧14林淑惠.禮俗、記憶與啟蒙[M].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20、4.
⑨⑩黃應貴.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M].臺灣: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9:1,239.
11李豐楙,劉苑如.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12李豐楙,劉苑如.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135.
13王嵩山.博物館收藏的文化與科學[M].臺灣:臺灣博物館,2010:163.
15方孝謙.殖民地臺灣認同摸索[M].臺灣:巨流圖書公司,20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