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晴
摘 要:在當今形勢下,文化館的工作越來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傳統的運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已經不能完全承載文化館的工作,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可以將文化館與新媒體有機結合,推動文化館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館;新媒體服務;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90-01
一、文化館的基本職能和發展現狀
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快速的形勢下,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作為文化服務部門,無疑文化館的工作也隨之成為人們所關心的焦點。
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的工作就是面向基層群眾提供文化服務,主要方式包括開展各種藝術門類的培訓、組織文藝演出、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比賽等。目前,全國各省市基本都建有文化館,各地的文化館都在積極的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輔導、培訓藝術人才。文化館在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幾十年文化的經驗和方法積累,已經升華到可以成為重要的科學理論,對文化事業是具有指導性意義的。但是由于長期處于傳統運行模式的狀態,目前的文化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譬如,館與館之間的交流較少,相互之間依然存在封閉的情況;由于地區差異,文化服務也存在不均等性,開展的活動和培訓受到極大的局限性;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略顯單調,缺乏互動性和號召性;覆蓋的人群也非常有限;宣傳力度受到制約,各省之間的互動賽事很少,而且也難以做到持續性。
二、新媒體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新媒體”是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等交互式信息和娛樂服務,以此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傳播形式。其中,“個人媒體”是目前新媒體在信息化時代的主要傳播方式,主要以微博、微信等平臺最為常見。
1.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新媒體的傳播和更新速度快,成本低,范圍廣;同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操作便捷,只需使用電腦、手機等,就可通過網絡連接,快速、高效的查找到所需資料。
2.超文本與多媒體。比起傳統的媒體,新媒體可以向用戶展現各種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海量信息資源。新媒體不僅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展現,而且還可以通過大量生動的圖片、音頻、視頻等,以鏈接方式更好的演示,更詳盡的解釋,便于理解所查詢的問題,給大家帶來更為生動的體驗。
3.互動性強。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用戶不僅可以看視頻、讀新聞,還可以發消息,與其他用戶討論和交流信息,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其互動性是新媒體的一大優勢,這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
三、新媒體與文化館的有機結合
新媒體作為網絡資源的集合體,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征,現已成為工作上信息發布的主要平臺;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隨著新媒體技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無疑文化館的工作與新媒體的結合,顯然更加重要,探索將文化館與新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新媒體成為當下人們快速便利享受文化權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標準化、均等化的重要載體,積極擴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傳播渠道,推動“新媒體”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對文化的發展,利用更為現代、科技、便捷的數字傳播方式。
1.通過數字化,進行藝術遠程培訓。可將傳統的陣地、環境、活動、展覽、演出、培訓等各項服務轉向到互聯網中,市民只需進入網站,就能實現同步、直觀、快速的藝術體驗。同時,也可以將文化館每年都要開展的公益性藝術培訓項目,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報名、觀摩、學習。同樣也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
2.通過新媒體服務,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及時的發布有關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咨詢,方便群眾快捷、便利的了解、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同時可以通過不斷的增加公共文化粉絲群,策劃微信互動,對于一些藝術培訓招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報名,這樣極大的給群眾帶來便利,真正的實現了“指尖上報名”。通過微信、微博平臺,還能擴大社會公益效應,相比較傳統的廣告招生,不僅影響面廣,而且也能節省不少的經費開支。
3.建立移動服務平臺,讓文化融入到老百姓生活中。可以通過APP信息移動服務平臺,實現“點菜式”便民服務,包括為群眾提供搜索、查詢、閱讀和推送等各種文化服務,以及各種公共文化在線折扣票務服務等,在提供便捷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群眾也可以通過APP實現互動交流,享受資源共享等服務,真正的做到讓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通過新媒體服務下發展的文化館,可以更加便捷、多樣、專業、個性的服務于群眾,可以吸引到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群,讓群眾真正的全方位、更及時、更立體的參與和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服務所帶來的開放、共享、快速、便捷的優勢,文化館想要更好的發展,更好的傳播文化,發揮其自身的職能,新媒體的服務無疑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從文化館目前所開展的工作而言,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服務外,借助于新媒體的服務是必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黃傳武.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呂斐宜.受眾心理與傳統文化傳播[J].貴州社會科學,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