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
摘 要:本文章主要用過對蘆原義信的《街道的美學》一書中的部分觀點進行提取并分析,闡述了日本和意大利等地的街道的特點,并進行對比和分析。從而得出街道存在的意義以及什么才是街道的美。
關鍵詞:街道;外部空間;內部空間;地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65-01
“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這句話來自簡·雅各布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建筑大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這本書中引用了這句話,足以表現街道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他運用他所知道的建筑理論以及他走訪世界各地所看到的街道樣貌,綜合歸納出來與日本的街道樣貌進行比較,用簡單易懂的文字敘述出他所了解到的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與歐洲地區街道的差異并分享給我們,而我則學習到了街道的存在所隱含的重大意義。
在我們眼中街道不過就是建筑與建筑之間隔離開來的區域,是為了讓人與車的通行而存在的。而蘆原義信對街道卻有不一樣的觀點,在他眼中的街道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建筑融為一體的。建筑外緣的界線則區分人活動區域的“內部”與“外部”。在建筑內側的“內部”就形成了平靜并有防護性的空間,而街道則是屬于建筑以外的“外部”。這種界線的存在在日本人的眼中則是相當明顯的。他們認為脫掉鞋子進去的地方就是“內部”,穿上鞋子出來的地方就是“外部”。而家就是他們主要脫鞋子的地方。而西歐國家則是在家中和在外邊一樣都是要穿著鞋的。而且除了脫鞋,日本家庭的傳統是在內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為中心,在建筑里保持著內部秩序。他們具有這種內部秩序也就更加意味著他們對外部的不關心,以及對界線的敏感。這也是那個時候日本民居每家都有圍墻以及日本街道沒有西歐等地區的國家街道那么美觀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從來沒想過脫掉鞋子進家門居然會有這么深層的意義。其實脫鞋與否主要是由于日本與西歐的地理環境不同,氣候不同所造成的生活習慣的不同罷了。西歐在室內穿鞋主要是由于他們的房子主要是磚石結構,導熱系數大,蓄熱量大。特別是在冬天就會非常冰涼,所以自然形成了穿著鞋在椅子上生活和在床上睡覺的習慣。而日本不同,日本盛產作為結構材料的木材,而且日本多地震,木材能夠有比較好的抗震性,所以日本主要是木質的房屋。在蓄熱量小的木結構的房屋中,地上鋪著導熱系數小的榻榻米,自然就形成了脫了鞋坐著生活和直接在地板上鋪被褥睡覺的生活習慣了。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導致日本脫鞋的傳統習以為常,慢慢的也對“內部”與“外部”的界線更加分明。這也就導致了日本和西歐的住宅的基本思想的不同。前者的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內部秩序,而后者的住宅的基本思想則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樣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所以西歐的街道比日本的街道美觀得多,因為他們對待街道和對待家的態度是一樣的,而日本人則只有要脫掉鞋子的地方就是家的態度,即使是在充滿著不認識的人的溫泉旅館里也一樣,在那里面偶遇到的人們都像家庭成員似的進行活動。
由于日本與西方國家對待街道的意識不同,所以兩地的街道風格也大不相同。意大利的街道和廣場和室內一樣,大多連一棵樹都不種,地面常施以美麗紋樣的鋪裝,就像室內地毯一樣各個角落都鋪遍,劃分室內外的墻面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其不同差異就在于是否有屋頂。意大利的街道和廣場對意大利人來說是生活的場所之一,由于一視同仁的使用住宅的內部與外部,所以意大利的街道才足以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意大利有許多漂亮的廣場,形成了街道的中心。在意大利,廣場的內墻即是建筑的外墻。建筑外墻上有門窗開口,建筑內部與廣場在空間上相互滲透。廣場是居民的生活場所,是熱鬧的有生氣的空間。人們在廣場上散步、聊天、聚會。這就是意大利人把“外部空間”與室內的“內部空間”同樣看待的一個證明,這點在日本顯然是很難做到的。日本人認為外部空間是自發形成的空間,不用刻意去修理維護甚至是創造氛圍。
由于日本街道所存在的問題,蘆原義信覺得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盡量創造出愉快的居住環境和美麗的街道是當務之急。為了街道第一輪廓線的統一,應取消掉獨立式住宅間的間距,形成并列式住宅那樣擁有公用分戶墻,這樣多出來的空間可以移在道路的一側,這樣就形成了道路與住宅之間的前庭了,這就是所謂的“宅前道路內部化”,住宅前必定會形成面貌一新的良好環境。其次,日本的街道有許多凸出的側招牌,以及路燈、長椅、垃圾箱等形成了街道的第二次輪廓線,大量遮蔽了建筑外墻所構成的第一輪廓線,從而減弱了街道給人的印象,降低了景觀的質量。所以應減少廣告公害,即使有路燈,垃圾桶這些無法避免的第二次輪廓線也希望能夠精心設計,在整體上與第一次輪廓線協調。其實大家不要把街道僅僅作為交通空間來考慮,而應該動用道路建設費的一部分用于道路的美化和室外雕塑上。因為日本的街道還缺少像西歐城市那樣的街道中心或吸引人的名勝。日本人也不應局限于室內,室外的空間也一樣可以不分晝夜的利用。
街道的美,從根本上是為了人而存在的,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的自然風土,創造了有人情味的街道時,也就收獲了街道的美,懂得了街道存在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蘆原義信.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6.
[2]簡·雅各布.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