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瑩
摘 要:悲劇性事件以其獨有的傳播價值吸引媒體關注,這類報道具有較強的情感沖擊力,是最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題材,也使得悲劇性事實的報道成為新聞職業倫理中極易引發爭論的話題。尤其在涉及公民隱私權等人格權利的事例中,我國媒體做法有待考量。如何有效化解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保護公民的人格權利免受侵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悲劇性事件;隱私權;知情權;傳媒素養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69-01
21世紀資訊日益發達,媒介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過程,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大大提高,在獵奇心態驅使下,試圖探尋更多細節。這不僅加劇了行業競爭,也給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傷害。新聞報道中名譽侵權、肖像侵權、隱私侵權等事例層出不窮,新聞從業者或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點擊量,為了搶“獨家”、搶“頭條”而挖掘一些本不應該觸及的東西,缺少人文關懷,嚴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
一、未成年犯罪事件中隱私權的侵犯
未成年人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往往成為犯罪案件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媒體對此類案件的關注度奇高。華西都市報曾以《父母外出打工,13歲“留守”女孩遭堂伯誘奸》為題,報道了富順縣某鎮初中女學生出現肚子疼、嘔吐等癥狀,經醫生檢查后確認,該未滿13周歲的女孩已經懷孕臨產,并伴有“臀位妊高癥”。醫院迅速為其實施破腹產手術,取出一個3公斤重的男嬰。立時,“堂伯父誘奸侄女,初中生產下男嬰”在當地成為街談巷議,媒體蜂擁而上對此事件展開報道,給這家人的生活帶去極大困擾,當事人的內心也遭受嚴重創傷。雖然相關報道均采取匿名報道的方式,未直接披露受害人的真實身份,但記者詳細報道了案發的時間、地點、原因、后果等,提供了行為實施地點的細節描述,基本抵消了匿名報道的保護作用。因為每一位社會人都生活在特定區域范圍內,當地人很容易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獲取案件概況,卻不容易獲悉當事人“臀位妊高癥”等私密信息。由于記者及媒體擁有信息采集的特權和傳播工具,這些信息通過媒體傳播之后,信息的真實性就發生了本質變化。這樣一來,媒體就扮演了證實謠言、散播私密信息的角色。
這個案例似乎揭露了傳媒業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一般性的社會苦難喪失了同情心,把處于困境中的人們當成制造“好”新聞的工具。犯罪案件的受害者已遭受巨大折磨,媒體再施之與“輿論暴力”,對當事人無異于“二次傷害”。新聞記者對苦難的感受力近乎弱于所有人,在“擴大知情權”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無視作為一個社會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新聞報道因其社會責任重大,一旦侵犯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記者應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策略意識,正確把握公眾興趣,努力尋找公眾興趣、新聞價值和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點。
二、公眾人物隱私與知情權的對立
知情權和隱私權的對立,在公眾人物身上得以凸顯。公眾總是希望通過媒體了解更多公眾人物的隱私,新聞業市場化也導致了新聞媒體對市場占有的追求。為了爭取受眾贏得競爭,媒體不遺余力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加強對公眾人物花邊新聞的報道,對名人隱私的報道幾近的泛濫。在這種變異的價值觀作用下,媒體陷入對名人隱私過度侵擾的泥沼,在新聞價值和新聞侵權之間迷失。
香港雜志《東周刊》以劉嘉玲十余年前遭綁架拍下的裸照為封面,此事在香港掀起軒然大波,事件招致多個團體及市民抗議浪潮,連鎖反應使特區政府亦表示關注。迫于各方壓力,雜志宣告無限期停刊,終使事件告一段落。《東周刊》借女星裸照來刺激銷量,最終卻葬送了自己。在這場鬧哄哄的風波中,我們也看到了公眾人物、媒體和大眾的三方博弈。
身體的隱私是個人最私密、最敏感的領域,擅自暴露他人隱私會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只是基于公眾利益和公眾興趣的需要而在他人合理使用的范圍內受到必要的限制,但并不意味著其隱私權被完全剝奪。劉嘉玲經歷數年來平復遭綁的驚嚇,卻因裸照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公眾人物遭難是眾多媒體難得一遇的新聞,如今又流出裸照,多年前早已失去關注價值的事件,重又鍍上金光。于是記者們蜂擁而上,更因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進行大肆報道和渲染,致使當事人的隱私權遭受嚴重侵犯。公眾人物也有屬于自己的個人生活,公眾人物的隱私不應是公眾的唯一興趣點所在。因此,記者不應為了媒體自身利益去盲目地迎合部分受眾的興趣,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媒體要準確把握好報道的尺度,在利用新聞自由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更要注意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媒體常常認為真實是最重要的,但真實對于隱私權,恰恰是“決定性的傷害”。每個人都有其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等多重角色,當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發生沖突時,記者應該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尤其當悲劇性事件發生時,記者必須站在人道的立場上進行新聞活動,對人的尊重應該高于新聞沖動。悲劇事件報道在操作上相當不易,每一次采訪與報道,都是對記者判斷力、良心、職業素養的考驗。媒體記者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的觀眾負責,對自己的使命負責。可是,我們不要忘記采訪之上還有人性,同時也應該對被采訪人負責,對人性負責,對倫理道德負責。
參考文獻:
[1]劉曉峰.不能缺失的新聞倫理[J].新聞愛好者,2012(09).
[2]陳力丹,王辰瑤,季為民.艱難的新聞自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9.
[3]李世舉.略論新聞報道中未成年人的隱私權保護[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