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青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內城市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地鐵網絡迅速地覆蓋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地下空間黑暗、封閉、壓抑的特性,早已引起人們尤其是設計師們的廣泛關注和思考。本文以歐洲發達城市慕尼黑為切入點,從照明手法上探究空間導向性在地鐵站空間設計中的理論及應用,以期對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地鐵站;公共空間;導向性設計;城市特征
中圖分類號:U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73-02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軌道交通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導向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以地鐵站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結合設計學理論,通過對地下空間流線和營造的研究,并實地調研歐洲發達城市的優秀案例,分析燈光導向設計的要點,從而探尋出一套系統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地鐵站空間設計的理論和方法。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德國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約130萬。在1972年,該城市為了迎接奧運會而創建了第一條地鐵線路。如今,慕尼黑地鐵系統已經擁有98個站臺,成為歐洲最佳的地鐵網絡之一。由于該城市地鐵建設的較晚,也從之前其他城市建設的案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一些新站臺空間的設計也非常大膽,包括Peter Lanz 和 Jurgen Rauch設計的五彩Dulferstrasse 站和Ingo Mauer 設計的帶有燈光裝置藝術的Westfriedhof站。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設計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之前占據世界許多地區主流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引起了新一代人們的批評與質疑,指責其過于理性、刻板的特征,忽視了大眾趣味和人類欲望的表達。①業內人士就此開始了改變現代主義單調形式的各種探索,并掀起了多元化的設計新風潮。這一特定的背景,為慕尼黑早期很多陳舊、呆板、工業風格的站臺空間,帶來了更加自由和個性化的設計。豐富的顏色,新穎、令人眼花繚亂的造型,加上對自然天光的利用,塑造了新一代后現代化的地鐵站空間。
2009年,德國設計師Ingo Maurer利用了鏡面材料,將慕尼黑最繁忙的地鐵站之一 Münchner Freiheit 改造成了一個顏色與燈光的體驗空間。(見圖1)他大膽的將鏡面材料通鋪頂面,從而使屋頂的邊界線消失,再通過燈光與鏡面折射原理延伸出另一個虛擬空間,把人們的視線帶到鏡面內虛幻的空間中去,產生了空間擴大的視覺效果。他的另一個代表作品是Westfriedhof 站。在該站的空間設計中,他使用了11盞半徑1.5m的鋁制穹頂吊燈,內表面分別漆成紅色、藍色、黃色,使空間產生不同的燈光效果。同時,吊燈與天花板鏈接處的小型燈管,也對頂面和墻壁產生了藍色投影。(見圖2)Ingo Maurer對于這些精致燈光的運用,與立面上粗糙的混凝土隧道表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神秘但又柔和的氛圍。
環境氛圍的創造離不開光與色的綜合作用。②人們一般會對商業空間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感覺:如果空間氛圍較為溫馨,色調偏暖色,會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因此,在地鐵空間中營造與當地文化背景相對應的空間氛圍時,通常從光源的形態及光色等方面入手,如U2的Moosfeld站。該站內空間的頂棚和立面是由簡單混凝土制成,但設計師在左右兩邊的墻上分別涂上了不同的顏色(紅色和灰色),并用這兩種顏色將站名寫在墻上,從而可以清晰的標明該站的坐標,泛綠色照明光源被安置在類似勺子造型的裝置中,這種強烈的后工業風格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德國設計的涵義。(見圖3)
光和色彩是認知過程匯總時一對密不可分的伙伴,他們與形態認知一起,構成整個畫面的一部分。因此,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將照明的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合理利用藝術性照明的色溫、色彩來渲染整個區域的氛圍,是目前國內地鐵站空間設計應該探索的方向之一。在照明設計中,光源的分布、方位以及大氣狀況都會影響光的特性,而色彩和光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非常復雜的,只有在設計和安裝的時候充分考慮了所有可能出現的相互作用之后,人工照明才能真正地發揮設計師想要的效果。地鐵空間中的照明設計應該強調在明快的氛圍中給乘客提供更多層次的情感體驗,在能夠保證全線路風格統一的情況下,針對個別站點進行一些個性化的“定制”。
慕尼黑地鐵U1的Candidplatz站,設計師通過對建筑結構進行規律的色彩節奏處理,加以簡單的照明陪襯,充分發揮了光色對人的心理作用。變換的色彩刺激不僅給人帶來動態、絢麗的視覺體驗,也引導了人們向前探索的心理。(見圖4)
面對不同的燈光環境,人們會有不同的感受,陰暗的空間給人壓抑感;明亮空間給人寬敞感。隨著人們對地鐵空間藝術化需求的增大,單一的、較為呆板的空間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地鐵車站空間環境的審美需求,設計師應全面思考,在充分理解對空間環境表達需求的基礎上,采用一種或多種照明方式,豐富而準確地表達空間的氛圍。
地鐵建筑是城市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是城市設計的深入和具體化,需要反映和繼承城市的形象和地域空間的文脈傳承。事實上,其主要的設計理念、設計手法和傳統的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地下空間環境的特殊性,所以燈光的合理運用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在設計中應該結合不同的設計手法,形式以及材料等手段,營造出易識別且具有協調性的空間。如在墻、地、頂棚以及樓梯、座椅、廣告等公共服務設施均采用統一的做法的條件下,仍可在公共視覺藝術、陳設、空間轉換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的開掘。③
另外,慕尼黑鐵站優秀空間設計的實例也充分證明了:合理運用空間設計的手段,將地鐵站這一新元素導入城市結構中,尊重地鐵乘客的行為心理進行人性化的空間設計,不僅僅是人流疏散的功能性要求,更是實現城市各要素的空間整合和城市立體化開發的必要手段。面對這樣的背景,國內的地鐵站建設必須要加強思考與實踐。通過不同的設計方法,實現地鐵空間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有機結合,營造鮮明而靈動的設計氛圍與主題,充分發揮空間的引導作用和城市“街道”的獨特性,為我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69
②郝衛國.環境藝術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01
③楊冰.地鐵建筑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