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博物館的講解工作是連接博物館與群眾的重要紐帶。因此,作為講解員應該具備較強的職業素質與職業心理,良好的職業心理又能夠促進講解員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工作。因此,本文主要在分析博物館講解員職業心理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正確引導講解員職業心理發展的合理對策,從而能夠幫助講解員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促進博物館講解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博物館;講解員;職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90-01
作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展示了某一地區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氣息,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智慧,以及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作為博物館歷史文化的傳遞者,講解員任重而道遠。具有良好的職業心理,能夠積極指導講解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所以,筆者就博物館講解員的職業心理進行合理分析,提出了講解員職業心理的重要性,并且針對如何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進行研究與探討。期待講解員能更好地勝任講解工作,出色地向社會大眾宣講博物館的歷史文化。
一、博物館講解員職業心理的重要性
對于博物館的講解員來說,自身的職業心理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職業心理具有客觀存在的特征,良好的職業心理能夠對講解員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幫助講解員確定正確的職業理想。其次,作為連接博物館與人民群眾的橋梁,講解工作能夠促進博物館的健康發展。對于講解員來說,每天都接待不同的觀眾,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友人,通過講解員的講解,能夠對博物館中陳列物品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這就需要講解員具有良好的職業心理,能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①。但是,如果講解員存在著負面的職業心理,就不利于宣教工作的有序進行。不良的職業心理會造成講解員不安心工作,不能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工作過程中敷衍、怠慢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應該積極重視博物館講解員的職業心理發展,培養講解員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講解服務水平。
二、正確引導講解員職業心理發展的合理對策
(一)認識到博物館講解工作的重要性
對于博物館來說,屬于宣傳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陣地。因此,應該積極認識到博物館講解工作的重要性,支持講解員的工作。而作為講解員來說,要積極豐富自身的知識。不僅應該掌握本館內陳列物品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要掌握與本館藏品有關的背景知識。宣講的對象涉及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不同工作類別,所以要想不辱使命達到宣講的目的還應該多動腦筋撰寫適合各類人群的解說詞。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博物館的講解員,是這一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作為領導人員來說,也應該對講解員的工作給予制度上的支持,可以制定相關的制度規范,為講解員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保證。只有這樣才能使講解員有安定的工作環境,在內心認同自身的工作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促進自身講解工作的發展。
(二)積極引導不良的心理狀態,促進講解工作的發展
針對當前某些講解員內心中的不良職業心理,應該注重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因此,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對講解員的崗前心理教育,并且培養講解員的職業素養與技能。而作為講解員自身來說,應該樹立積極的職業觀念,熱愛講解工作,并且注重自身的言行態度,為人民群眾傳遞一定的正能量,為其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與內容;另外,講解員還應該培養自身的榮譽感。博物館的講解工作可以讓參觀人員重溫我國歷史,因此講解員應該樹立起職業自豪感,并且在講解工作中富有激情地向觀眾傳播相關的知識內容,這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②。
(三)挖掘講解員不良職業心理產生的根源,關注講解員的成長與發展
相關部門的領導人員需要認識到博物館講解職位的重要性,并對講解員進行合理指導。比如,可以不定期地組織對講解員的心理測試,加強對講解員的心理輔導。其次,需要嚴格監督講解員的工作。比如,可以通過業務報告、知識競賽以及業務考核等形式,對講解員的工作進行評價,這有助于講解員的進步與發展。另外,還要積極關注講解員的成長與進步。針對工作業績好的講解人員,應該給予相應的晉升、提干、加薪等獎勵,這樣能夠合理激發講解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職業理想。另外,在選拔講解員的過程中,應該針對不適合講解工作的人員提供轉業的機會,這樣能夠使講解員隊伍素質有所提升,從而能夠為博物館的講解工作貢獻自身的力量,促進講解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合格的博物館講解員,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職業心理,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其中,講解員的職業心理能夠引導其工作的發展,對其工作態度與工作狀態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相關部門的領導來說,應該對講解員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其樹立良好的職業心理,并且對其出現不良的心理原因進行合理分析,從而能夠為博物館講解工作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注釋:
①毛曉蕾.論博物館講解員的綜合素質[J].才智,2012(16):44-46.
②付巖.博物館講解員的職業發展與團隊建設[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