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56年7月,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它的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第一批下線的解放牌汽車,不但參加了1956年的國慶閱兵,而且在后來的幾十年里,解放牌汽車逐漸沉淀成一個時代的標志與經典。不過,關于它的起源,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第一批駛下生產線的解放牌汽車叫CA10型,它的技術來自于蘇聯斯大林汽車廠的ZIS(吉斯)150,實際上CA10就是ZIS150的仿制品。它自重3900公斤,裝有90匹馬力、四行程六缸發動機,載重量為4噸,最大時速65公里,經過改進,它更適合我國的路況以及大規模建設的需要。
不過ZIS150并不完全是蘇聯自己研制的。20世紀40年代,蘇聯汽車工業還很薄弱,斯大林廠的ZIS 5中型卡車的款式和性能只相當于美國和德國10年前的水平(前輪沒有制動系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租借法》使大批美國卡車運往蘇聯,美國卡車的先進技術成為戰后蘇聯卡車技術發展的基礎,對蘇聯汽車工業發展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后來,斯大林汽車廠的工程師看上了美國萬國聯合收割機廠生產的KR11中型卡車。在KR11的基礎上研制了ZIS150,和KR11相比,兩款車基本相同,ZIS150采用了排量稍小的發動機,因而發動機艙的規格比KR11小一些,前風擋改成了可開起式。在KR11于1947年正式停產時,ZIS150開始在蘇聯投產。
(文/葉 宏)